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通过聚焦 “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大格局”,构建起“大思政课”课程体系、阵地体系、队伍体系、机制体系,推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地、落细、落实。
聚焦“大课堂” 构建课程体系
用好主渠道,筑牢思政课堂“主阵地”。学校扎实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实践成果进课堂,加强相关课程群建设,推动形成“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体系。学校加强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坚持每年建设一批大师大家示范课堂、名师名家引领课堂、骨干教师成长课堂、师徒结队展示课堂;持续加大一流课程培育力度,不断推进思政课优质教学资源库建设,建成重庆市精品在线课程2门、重庆市一流课程2门。
构建共同体,铸造实践课堂“大熔炉”。学校积极推进课堂教学内容拓展和教学方法创新,探索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坚持“开门上‘大’课”。学校与地方、企业、红色主题场馆等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深入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三下乡”社会实践、劳动实践、社区理论宣讲等,推动构建政企校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
打造新生态,拓展网络课堂“云空间”。学校创新推出官微虚拟代言人“工小程”卡通形象。让“工小程”走进思政“大”课堂,凭借独特的造型和活泼的表达方式深受学生喜爱,使网络思政育人更具沟通力、亲和力与吸引力。以“工小程”为纽带、校园融媒体为平台,学校通过数字思维激活思政教育新生态,创新推出《与工小程对话》《工程“马”姐说》《技能报国有我在》等网络微课堂,推动“大”课堂向“云端”拓展延伸。
绘就“同心圆”,浸润专业课堂“思政味”。学校创新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着力构建面向全课程的“1+1+N”课程育人模式,推动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思政课教师走进专业课堂,与专业课教师开展集体备课,携手专业课教师共同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各二级学院、专业教学团队加强思政资源共享、内容共思、教师共研,实现课程育人“课堂联动、资源融通”,共同绘就课程思政“同心圆”。学校深化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着力打造一支“专家化”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获评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1个,建成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3门,获批立项市级课程思政专项教改课题13项,获评市级课程思政优秀案例5个。
聚焦“大平台” 构建阵地体系
打造思政教学育人阵地。学校借助“百年党史路”、思政课教学体验中心暨“中国梦”主题场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长廊等校内实践研修基地,开展沉浸式思政课实践教学;发挥校史陈列馆、市级科普基地、劳动实践基地的育人功能,拓展校内思政课实践教学场地;与驻地红色场馆、特色街镇、企业等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开发,提升思政育人成效。
建设专业实训育人阵地。学校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优势,秉持“德润匠心”理念,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建成“匠心铸魂”智造实训基地、“经天纬地”测绘匠心培育基地等实训场所,注重在专业实践教学和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涵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脚踏实地的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建好第二课堂育人阵地。以学生社区为依托,学校整合社团活动、志愿服务、劳动教育等育人功能打造“第二课堂”,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学校“一站式社区”服务育人项目先后入选重庆市高校“十大育人”精品项目、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建立“第二课堂成绩单”数据信息平台,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给予学分认定,着力打造实践教育的“云端”阵地。
聚焦“大师资” 构建队伍体系
搭建成长平台,建设专兼结合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学校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在编制内配备专职思政课教师51人,支持思政课骨干教师到党政机关或基层挂职锻炼、蹲点调研,为专职思政课教师搭建研修平台,立项建设思政课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思政课名师工作室3个。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总基调,着力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连续3年荣获重庆市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竞赛特等奖。邀请社科理论界专家、先进模范以及博物馆、纪念馆等红色基地讲解员加入学校思政教师库,参与思政课理论与实践教学。
强化能力提升,建设专业化职业化辅导员队伍。学校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严格按照1∶200的师生比例在编制内配齐专职辅导员。制定《辅导员建设规划(2021-2025)》《辅导员职级晋升办法》等文件,抓牢抓好选聘工作、培养体系、职业发展等重点环节,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辅导员队伍。坚持每月举办辅导员沙龙专题培训,每年开展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说育人”比赛等活动,提升辅导员综合素养。建成学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发展中心,帮助辅导员在集体研学实践中明确个人发展方向,拓宽辅导员发展的“立交桥”。学校获重庆市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特等奖1项,立项重庆市级辅导员工作室1个;1名教师获评重庆市辅导员年度人物,6名教师荣获重庆市优秀辅导员、重庆市优秀思政工作者等荣誉。
涵养师德匠心,建设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学校坚持将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以教育家精神涵养大国良师,引导专业教师树牢“肩负育人职责,厚植教育情怀”的责任意识,营造“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重育人”的良好氛围,着力打造一支追求教育家精神的“四有好老师”队伍。学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持续提升,建成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2个,立项建设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获评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教师5人、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重庆五一劳动奖章3人、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3人、重庆市最美教师3人。
聚焦“大格局” 构建机制体系
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着力构建长效保障机制。学校把“大思政课”建设作为“十四五”时期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出台《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实施方案》,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协同联动、各院系主导推进、教师主体落实的“校、院、课程”三级“大思政课”工作格局。学校通过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明确各级部门及人员的育人职能和目标任务,推动“大思政课”建设项目化、网络化、可视化、品牌化,着力构建“大思政课”建设长效保障机制。
在同频共振上下功夫,着力构建协同联动机制。学校树立在“大思政课”建设上下“一盘棋”的理念,加强统筹协调,推进部门协同联动、教师教研联动、师生互促联动、家校共育联动、学生互助联动“五个联动”,在不同部门、不同专业课程、不同人员之间构建全员联动,协同落实机制。学校通过构建育人协同联动机制,发挥育人合力,确保责任落实,唱响同心育人“合奏曲”。
在质量提升上下功夫,着力构建教学评价机制。学校成立思政课建设综合教学评价小组,制定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建立符合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和作用发挥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增加思政课教学研究和教学成果在思政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修订完善学校考核办法,把教学评价结果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考核的核心指标和思政课教师绩效考核、职称晋升、评优评奖的重要内容,确保教学评价规范化、精准化。
(作者:李治鹏 冯焰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