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11月29日 星期三

    【光明论坛】大力培养支撑强国建设的卓越工程师

    作者:黄新雨 刘珊珊 《光明日报》( 2023年11月29日 03版)

      【光明论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近日,华南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陆续宣布成立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标志着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正在有序推进。

      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有效路径,其中3个关键因素直接影响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企业是否提供真课题、政府能否切实参与构建利益共同体、开放平台过程管理是否有效。企业项目与高校导师、研究生之间精准高效匹配,实现供需主体的“双向奔赴”。在政策杠杆下,导师获得专项招生计划、项目资助,研究生在真实场景“做中学”,企业在攻克技术难关的同时能育人、留人、引智,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校企的同频共振、互利共赢。

      未来,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应该围绕这些影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持续用力。一是构建共融共创的政府开放平台。卓越工程师培养平台建设应发挥党和政府的统筹引领作用,创建“1(基地)+M(企业)+N(高校)”开放运行机制,围绕工程项目实践,推动从单一学科到跨学科融合、单一高校到多校参与、单一企业到多方共举的深层转变。应将培养基地建设成集工程实践教学、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于一体的开放平台。

      二是构建“五链接、六协同”培养模式。所谓“五链接”,即“企业出题—基地审题—高校接题—导师解题—学生答题”。具体来说,即企业将具体需求凝练成联合培养项目提交给基地;联合培养基地组织专家审核企业项目,并将议题向高校发布;高校根据自身学科优势遴选项目,校企确认项目配对关系,申请专项招生计划并根据联合培养绩效予以分配;校内外导师根据具体议题制定技术路线,细化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方案;最后,高校、企业联合举行研究生招生复试,校企导师根据项目方案共同指导研究生深度参与并完成研发。所谓“六协同”,即“目标协同、招生协同、课程协同、指导协同、研发协同、就业协同”。“六协同”为校企双方共同致力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真正实现互利共赢提供了可行路径。

      三是建立多维立体质量保障体系。这需要建立全过程的质量监督体系。从思政教育、数据平台、日常管理,到教师培训,实体化运作的联合培养基地应切实履行全过程质量监督职能。还需要建立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标准和方式的同质化,是影响研究生校企协同培养的重要因素,当企业的协同参与程度较低时,高校往往延续固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基地的实体化运行为解决这一痛点提供了可能性。学生实践考核评价,应由专业实践报告改为校企共享应用成果,侧重项目产出专利成果和就业留任,协同高校建立学位论文和课程考核科学评价指标,聚焦专业学位评价标准建设。校企导师评价改革,应着重联合课程开发、产学研绩效和育人留人机制,支持高校将导师的基地产学研成果纳入教师职称晋升评价。企业资格审核改革,应围绕企业导师队伍建设、工程项目实施成效、企业参与研究生培养条件等对企业联合培养资格严格年审,按照一定比例的淘汰率,完善企业参与的退出机制。

      (作者:黄新雨 刘珊珊,分别系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讲师,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