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
我从事民政工作已28载,对民政事业一直心存敬意。2017年,我成为武昌区社会救助工作负责人后,就在考虑一件事:如何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这些年,我们全面落实各项救助政策,按时足额发放救助资金,确保“应兜尽兜”。充分发挥临时备用金第一时间救助的时效性作用,紧急情形下实行先救助后审批,确保应急救急不“漏底”。做好困难人员常态化探访关爱,以“12534”工作方式(一看、二问、五查、三代、四帮)为服务脉络,定期探访掌握困难群众动态,确保温暖关爱不“缺位”。
为进一步提升救助服务效能,我们在全省率先试点,将低保审核确认权限下放到街道,缩短审核审批时限。建立“一事多办”机制,支持街道统一受理申请、统一调度救助资源、统一办理救助事项,让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在下街道调研中,我越来越感受到困难群众不再只是需要物资救助,更需要用柔性服务温暖他们。2020年10月,武昌区被民政部列为困难家庭救助帮扶综合评估试点。基于这个契机,我们着力通过改革化解群众的痛点:建设城市困难群众帮扶解困系统,建立低收入人口数据库,精准构建五圈分层分类动态管理。探索线上线下双架构模型,多维度综合评估困难程度,发挥“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作用,对低收入人口开展常态化监测预警,及时主动发现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为落实对低收入人口的综合帮扶,我们还全面梳理相关救助帮扶政策,打造惠民“政策池”,并实施专业社工参与社会救助,为困难群众提供温暖服务。
“我们总觉得申请麻烦,一直没有提出救助,没想到今天政府主动把帮扶政策送到我们家,真是太感谢了!”徐某激动地说。今年4月份,武昌区城市困难群众帮扶解困系统发出预警信息:多维综合评估模型显示徐某评估分值10分,精神二级残疾,患有重症,预警可能需要救助帮扶。区级第一时间反馈给街道开展摸底排查,核实后给予基本生活救助、助残帮扶和社工帮扶,为徐某家庭增添了温暖和信心。
下一步,我们将把困难群众是否及时获得救助、基本生活是否保障到位作为检验工作成果的试金石,把满足困难群众个性化需求、落实综合救助帮扶作为改革的不竭动力,用心用情、尽力尽责做好社会救助工作。
(本报记者任欢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