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
一场小雪将贺兰山带入了冬季。原本寂静的石炭井,因影视剧组的进驻而变得热闹起来。这两天,一部刑侦题材的电视剧正在这里拍摄,作为石炭井的老住户,我自然是跑前跑后、全程参与。
和石炭井大多数人一样,我的父辈也是三线建设时期来到这里的,在矿上一干就是一辈子。我在山里出生长大,也在煤矿公司上班,一晃60多年过去,石炭井的每一幕,都深深印在我心里。
石炭井因煤而生、因煤而兴。然而,2013年前后,煤矿开采陆续停止,矿井关闭,人员分流,十万人离开了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家园。走还是留?一番思想斗争后,我选择被返聘到石炭井街道办环卫站,成为两三百留守人员的一分子。
2017年开始,贺兰山生态整治修复工作全面推进。作为这山里的老人儿,我经常带着整治队伍跑矿坑、找线路,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没有人比我更熟悉。看着昔日满目疮痍的大山慢慢披上了绿装,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影视拍摄让石炭井以另一种方式回归。2017年,电影《槐秋》剧组来这里寻找有年代感的街景,我带着他们在这一带跑了几天,最后选定拍摄点。将被人遗忘的石炭井搬上荧幕,这让大家很激动。石炭井的名声也逐渐传开,剧组源源不断进驻,我这张“活地图”开始忙起来了。
电影《万里归途》拍摄营救被困人员的镜头时,需要取景红色的湖,但他们找了三个月都没发现合适的地方。石炭井就有啊!我带着工作人员跑到马莲滩矿区,找到采煤留下的褐色矿坑,下午三四点阳光照耀下,远远望去就是红色的,工作人员看到后兴奋不已。
如今,只要有影视拍摄选景,外联公司经常会先联系我。无论是矿坑、山头、防空洞,还是店铺、羊圈、老街景,我都帮忙寻找并协调,这些年参与协调取景的电影少说也有20多部,很多人打趣我成了影视公司“编外人员”。我还连续三年参加贺兰山汽车越野拉力赛的前期路线勘察,今年拿到“优秀工作者”的奖杯。虽说是义务劳动,但我乐在其中。
这些年,总有人问我,留在石炭井孤独吗?不会!日复一日的忙碌中,看着“二次创业”的石炭井渐渐有名气、有人气,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本报记者张文攀、闫磊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