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推动汽车消费进一步扩大

    作者:王青 《光明日报》( 2023年11月23日 15版)

      【财经论语】 

      汽车是我国消费大盘中规模较大、占比较高的商品,也是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的重要领域。有效扩大和更好释放汽车消费,应把握汽车市场出现的新变化新趋势新要求,加快补短板、通堵点、优环境。

      当前,我国汽车消费明显提速,市场增长亮点纷呈,是国家和地方促消费的“重头戏”。在多项政策支撑带动下,汽车市场明显升温。今年1—10月,共销售汽车2397万辆,同比增长9%,增速较同期提升4.5个百分点;汽车类商品零售总额3.9万亿元,占商品零售额比重提升到11.3%。

      与此同时,汽车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统计显示,10万元以下车型销量占比继续降低,10万元以上中高价位车型比重持续上升,特别是30万元以上、豪华品牌车型持续热销,同比增速超过30%。新能源汽车消费热度继续攀升。1—10月,共销售新能源汽车728万辆,同比增长37.8%,占全球同期销量六成以上,10月份销量更迫近百万辆大关,我国连续8年成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汽车出口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今年前10个月,我国共出口汽车392万辆,同比增长60%,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约100万辆,比去年实现翻番,今年有望跃升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从发达国家汽车消费的一般规律看,千人汽车拥有量和人均GDP之间一般呈现“S”形变化,存在导入期、普及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在普及期会经历高速和中速增长两个阶段,并以千人汽车拥有量100辆左右为分界点。我国汽车千人拥有量自2014年跨越100辆关口后,逐步转向中速增长,2021年已突破200辆。转向中速增长阶段后,市场日益呈现两个突出特点:其一,汽车需求的潜在增长率,也就是潜在需求能实际支撑的增速逐步回落;其二,促进汽车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从首次购车需求为主,日益转向更新升级需求为主。预计到2030年,我国汽车市场仍将保持约3%的增速,近两三年大致在4%~5%的水平,汽车消费依然有很大增长潜力。

      从结构看,汽车需求的结构变化对销量的支撑作用开始增强。一是消费升级带来的置换更新需求。目前我国私家车车龄达到和超过6年的将近1亿辆,已经进入大规模更新周期,每年更新1%即可带动可观的销量。2022年,我国汽车销量中大致有六成是添购或置换需求。二是技术进步引领的新能源汽车需求。新能源汽车新车市场占有率在20%至50%的时期,是增长最快的阶段。预测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将达到50%,年销售规模也将达到1500万辆。三是农村市场支撑的梯级扩张需求。2018年到2022年,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从22.3辆增加到32.4辆,年均增长12%,增速是同期城镇的两倍,正处在千人汽车拥有量提升最快的阶段。四是汽车后市场拓展的关联消费需求。年轻消费群体个性化时尚化消费日益崛起,对汽车改装、美容等需求十分旺盛,增长潜力巨大。

      有效扩大和更好释放汽车消费,要顺应汽车消费和市场出现的新特点、大趋势,加快补齐消费短板、疏通政策堵点、优化市场环境——

      积极促进老旧车型更新升级。结合地方政策经验,促进汽车存量调整升级,拉动增量消费。适当增加置换补贴,加大对燃油汽车更新为新能源汽车的奖励。推动取消对二手车交易的不合理限制,进一步便利二手车异地交易,促进二手车行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继续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加快充电设施规划建设,加快充电设施进社区、进高速、进景区、进公共停车场(停车位),有效缓解里程焦虑和充电焦虑。加快相关技术研发,推动购车和用车成本进一步降低。

      加快激活农村汽车消费市场。改善农村道路、加油站、充电站等基础设施条件,引导汽车经销和服务网络下沉,实现汽车和服务协同下乡。推进皮卡精准管理,明确年检、报废、高速收费等规定。

      有序释放汽车后市场消费需求。推动汽车配件流通规范、透明、高效发展,促进汽车维修服务提质升级,加快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构建多层次汽车赛事格局,有序释放汽车美容等消费需求,激活汽车后市场消费潜力。

      着力优化汽车消费政策和环境。优化汽车购置税、消费税的税档税率,有效促进汽车梯次消费。加强城市智慧交通建设,营造良好的用车环境。加强对汽车消费服务的综合金融支持。

      (作者:王青,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