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11月22日 星期三

    羌族文化,震后新生薪火传

    讲述人:陕西汉中市宁强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 赵贺平

    作者: 《光明日报》( 2023年11月22日 07版)

      【一线讲述】 

      羌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宁强古称“宁羌”,自夏商以来就是氐羌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3000年的悠久历史,催生了羌绣、竹编等丰富灿烂、特色鲜明的羌族文化和民俗文化。

      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对我县羌族文化遗产造成严重破坏。国家为抢救保护传承羌文化,于同年11月将宁强列入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全县上下拉开了实验区建设的帷幕。

      我们当即成立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宁强县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各级政府组织人员全面收集羌族地区受损的非遗资料及相关实物,建立了全县非遗保护数据库。我们多方争取资金,羌族文化产业博览园、羌族文化博物馆等一批具有浓郁羌族特色的建筑拔地而起。

      在重建过程中,我们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城镇建设规划中,按照“羌文化特色县城建设示范县”的发展定位,突出羌族文化风貌,提高城镇审美价值。在保护区内,建有多个非遗传承展示中心和非遗街区。羌绣、竹编等传习所规模日益扩大,辐射带动力强。以宁强福兴老字号王家核桃馍、宁强麻辣鸡、根面角制作技艺为代表的非遗美食类传习所,也受到游客欢迎。

      今年2月,电影《云朵中的绣娘》上映,不仅展示了羌绣精品“景星麟凤”的制作工艺,还穿插了羌族民歌、服饰、生活习俗等,展现出羌族悠久灿烂的文化。

      在非遗传承过程中,我们编写了《羌娃爱宁强》《羌文化简明读本》等校本教材,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校园进行培训指导,开设木刻版画工作坊和羌绣、羌舞、羌音合唱等多个社团,让羌族文化薪火相传。

      在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中,生产性保护项目最容易引起民众、政府和企业的重视。我们大力培育羌绣、羌编、羌漆等民营企业,促进了传统手工艺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发展的良性互动。其中,羌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组建羌绣传习基地10个,开办社区工厂3家,研发羌绣产品300余种,带动1300余名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让“指尖技艺”化身“指尖经济”。我们还将羌文化与旅游高度融合,打造“汉江之源·羌族故里”旅游品牌,并常态化开展“舞动羌城”和“羌风汉韵·梦回宁强”水上夜游等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2022年,全县共计接待游客6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亿元。

      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宁强入选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羌绣、羌医药等羌族非遗文化震后重生,正在街头、乡间、校园传承发展。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王美莹、张勇、胡晓军、李玉兰、王洋、万玛加、王雯静、张哲浩、李洁、周仕兴、徐鑫雨、王斯敏 本报见习记者 阮紫嫣、李春剑 本报通讯员 潘剑)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