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11月22日 星期三

    活态传承 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

    作者: 《光明日报》( 2023年11月22日 07版)

        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内举行的民俗活动杨村池塘龙舟赛,吸引了大批村民冒雨观看。李加淳摄/光明图片

        艺人在甘肃定西市临洮县洮砚艺术馆雕刻制作洮砚。新华社发

        安徽黄山,非遗传承人在展示“庐州蛋雕”非遗传统技艺。新华社发

        贵州黔西市素朴镇中心幼儿园里,老师在给小朋友演示皮影戏表演技艺。周训超摄/光明图片

      【一线讲述】

      编者按

      近期,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新一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包括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陕西)。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化和旅游部同意设立的特定区域。新公布的5家保护区在加强非遗整体性保护方面有哪些特色做法和鲜活经验?让我们听听来自一线的声音。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王美莹、张勇、胡晓军、李玉兰、王洋、万玛加、王雯静、张哲浩、李洁、周仕兴、徐鑫雨、王斯敏 本报见习记者 阮紫嫣、李春剑 本报通讯员 潘剑)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