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11月21日 星期二

    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探索“一主多辅全维”大思政课格局

    作者:詹志华 侯辰龙 《光明日报》( 2023年11月21日 09版)

      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于2016年创新推出以“问题式——专题化教学”课堂教学为主体、以多样化思政实践内容为辅助的“一主多辅”思政课教学模式。同时,聚焦思政课堂教学与思政实践教学相结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构建涵盖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师资保障的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全员育人的“一主多辅全维”大思政课格局,为进一步巩固“三进”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精心打造综合化课程体系

      构建综合化的课程体系是学院教学顶层设计的核心内容。学院立足统编“马工程”教材,探索打造“6+1+X+Y”新课程体系,形成了以6门本科思政理论课和1门本科思政实践课为核心、系列思政选修课为“X”、各类主题培训与课程思政为“Y”的圈层结构分明的大思政课程体系。“6+1+X+Y”大思政课程体系构建同向同行课程矩阵,具有核心与外围、共性与特色、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结合的典型特征,充分体现了政治性与学理性、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为“一主多辅全维”大思政课格局提供了全方位的课程支撑。

    积极应用多元化教学模式

      课本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思政课讲授有温度、有力度、有效度的重要基础。学院“一主多辅”的教学模式创新,强调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双向互动。6门思政理论课对应配备相关思政实践元素,打破了思政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联系不足、衔接乏力的局面,实现了思政课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的有机转化。1门思政实践课重点关注思政理论元素的渗透,深化“四因”教学——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趣而兴、因势而新,设置经典品读、社会调查、国史访谈、影视欣赏、资政建言、行走课堂六大教学模块,实现全过程育人。多元教学模式实现了价值性与知识性、理论性与实践性、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提升了思政课教学实效。

    创新发展立体化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院创新发展的“问题式专题化”教学方法在多年探索中逐渐成熟,该方法以问题为线索,从具体问题切入,关联相关问题形成问题网,凝炼为相互联系的教学专题,形成既有课程特色又有内在逻辑的专题教学库,实现专题化教学全覆盖。专题化教学通过守正教育主体、理论观点、教学立场,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实践的“三守三创”分众式教学,以及数据互通、场景互动、角色互换的智慧课堂模式,充分体现统一性与多样性、建设性与批判性、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着力构建协同化教师团队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学院坚持“受教育者先受教育”理念,多元聚力,引导思政课教师学习领悟传播马克思主义。培育孵化出多个国家级、省级思政课教学名师工作室;邀请各行业专家作为特聘教授进入思政课堂,为大学生讲授专业课程;聘请多位全国知名专家担任讲座教授,发挥“传帮带”作用;组织思政课教师共同培育思政工作精品项目,全面提升协同育人能力;加强思政课教师培训,实现教师队伍思想教育全覆盖;改革评价机制,在职称评定体系中加大对教学的倾斜力度;实行思政专兼职教师“旋转门”机制,吸纳优秀党政干部加入思政课兼职教师队伍,提升“两支队伍”的协同能力。

      在“一主多辅全维”大思政课格局的带动下,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下一步,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不断推进“一主多辅全维”大思政课格局完善发展,为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目标提供重要助力和支撑。

      (作者:詹志华 侯辰龙)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