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11月21日 星期二

    青岛大学:推进新医科建设 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

    作者:李冰 王胤 陶诚 《光明日报》( 2023年11月21日 08版)

      青岛大学深入贯彻“健康中国”战略,深化医教协同,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破除学院学科壁垒,形成以“医学”为中心的多学科智力集群、技术创新集群,推进复合型、创新型新医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将医工医理交叉成果转化为优质医疗资源,增进人民健康福祉,服务健康中国发展。

    加快新医科建设

    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

      学校出台《关于加快新医科建设发展,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方案》,多措并举探索“新医科”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临床医学专业“2.5+2.5”教学模式改革,通过早临床、早科研、研究生课程前置、学分互认、双导师制,探索“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新模式;全面实施“器官—系统”整合课程改革,融通基础、临床课程,融入预防、护理内容,结合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将PBL课程融入课程体系;推动拔尖创新实验班建设,与华大基因青岛研究院合作建设“华大基因创新班”,推进“基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医学+信息技术”复合型医学人才;加快微专业建设,启动数字智慧医学、慢病预防与管理、健康产业创新创业3个微专业招生工作,为学生搭建学科交叉、科研创新的平台;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鼓励本科生参与导师团队、科研项目和全国大学生“互联网+”等学科竞赛;加强对外交流,承办“山东省新医科创新发展论坛”,邀请医学教育专家围绕加快推进新医科人才培养进行深入交流。

    加快“医学+”集群建设

    构建科教产教融合育人体系

      学校坚持顶层设计,开展有组织的学科集群建设。成立“医学+”学科集群发展战略委员会,形成“医学+纺织”“医学+系统”等交叉研究方案;组建由7位院士、杰青等领衔的“医学+”协同创新团队,推进数字医学与远程医疗、天然产物与新药创新重塑、肿瘤精准医疗、骨科智能装备、泛血管转化医学、器官移植免疫稳态构建、出生缺陷疾病防治等领域协同创新。

      建立“医学+”学科交叉拔尖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通过构建“医学+”跨学科课程体系、建立“医学+”多学科导师组制度、健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教、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建立跨学科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助力医疗健康事业发展

      学校成立“医工研企”联合建立协同创新中心,瞄准主动健康、脑科学与类脑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开展“医学+”创新研究,成果丰硕。在数字医学与远程医疗方面,学校与海信医疗、青大计算机学院联合研发CAS/SID计算机辅助手术设备,目前已在全国20个省市的180余家医疗机构推广使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发明专利奖;开发与优化嵌入式一体化国产远程手术机器人系统,构建5G远程手术临床体系,助力优质医疗资源惠及更多病患。

      在数字骨科与智能装备方面,学校围绕骨科与康复系统诊疗研究,开展脊柱退变性疾病的微创化、精准化、数字化治疗,研发AI机器人辅助诊断和手术系统,探索新型人工智能关节手术机器人的共性关键技术。

      在代谢性疾病一体化诊疗方面,学校创建中华痛风遗传资源库与数据库,建立痛风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并和企业合作研发治疗痛风病的辅助机器人。该研究成功获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并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目前,青岛大学医学医疗中心在青岛开发区破土建设,实现教学、实践、预防、保健、诊疗、科研转化一体化发展。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学校将持续推进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医学人才,构建“医学+”主动健康创新共同体,服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作者:李冰 王胤 陶诚)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