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
1988年,29岁的我来到拱宸桥水文站工作,直到前两年退休。拱宸桥水文站始建于1920年,地处京杭大运河最南端,是浙江省最早有详细记录的水文站之一。至今,它仍然承担着雨量、水位、流量等十多个项目的监测任务,是国家基本水文站和运河(杭州段)重要的防汛控制站。
过去,搞水文监测时,很多工作都靠人工操作完成。每逢下雨天,从早8点到次日8点,我们每隔3小时手工抄录一次数据,并第一时间报告给省、市水文部门。即使是不下雨的日子,也要早晚各一次手工录入数据,做好登记、报送等工作。每到汛期,更是经常连轴转,三四天回不了家是常态。
现在,拱宸桥水文站已全部实现水文要素自动监测,监测设备和遥测通信链路实现双保障,水文资料已实现在线整编,日清月结。作为运河流域控制站,已编制洪水预报方案,建成洪水预报系统,可实现每日自动预报和洪水期多方案结合预报。作为市级预警站,拱宸桥水文站可根据实测或预报水位,及时开展洪水预警,为三堡排涝泵站调度提供技术支撑,对太湖流域防洪减灾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3年,拱宸桥水文站内新建了杭州水文水资源科普展厅。改造后的水文站,综合运用声、光、电等科技手段,讲述城水共生的杭州故事。展厅开放以来,共接待游客超18万人次。
我亲身见证了这些变迁,对水文工作越来越热爱。在水文作业中,有一款常见的负重稳定设备,叫作铅鱼。使用过程中,铅鱼沿着缆道行进,根据水文工作人员的指令随时下潜。每当暴雨来袭,水势上涨,铅鱼就得迎着风雨前行,逆着洪流下沉到指定位置,进行测速。铅鱼这种迎风战雨的特点,正是水文人特有的精神品质。
我退休后当起了杭州水文水资源科普展厅的义务讲解员,希望把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种子埋进更多人的心田。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陆健、陈元秋、耿建扩、周仕兴、龙军、禹爱华、陈晨、王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