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11月19日 星期日

    测天山 探昆仑 我为祖国找油气

    作者:本报记者 刘宇航 撰文/摄影 《光明日报》( 2023年11月19日 10版)

        在新疆塔里木盆地,有一群人,他们测天山、探昆仑,被称作“给地球做CT的人”,他们是中国石油东方物探公司山地物探队。图为五彩山上,托木三维民爆工程队的队员们正在进行作业。

        物探队员要经常扛着设备翻越大山。图为勘探队员扛着设备行走在山脊上。

        随着科技进步,以前的勘探设备有线检波器换成了可充电的无线节点仪。图为东方物探公司仪器工程师邱新龙在清理节点仪。

        山地物探的野外条件恶劣,队员们经常连热乎饭都吃不上。现在条件好了,队员们可以带着车载饭盒,在车上加热,吃口热乎饭。

        夜晚十点半,几名物探队值班人员正在围炉夜话,帐篷里透出的光点亮了漆黑的大山。

        物探山地钻井工序,是所有环节里最艰苦的,物探队员经常冒着粉尘和大风,冒着严寒和酷暑在山顶作业。图为物探队员在山顶钻井。

        为了提升效率,山地物探队员经常要在山间架起缆绳,把沉重的设备从一座山运到另一座山。图为物探队员们正在山间转运设备。

      当你下班回到家,点燃灶台准备做一份丰盛的晚餐,凝视跳动的蓝色火焰时,你或许不会想到,它是跨越了多少山河,穿越过多少地层的阻碍,经历了多少工序,才能来到我们家里。与人们息息相关的油气宝藏,历经了亿万年的积累转化,埋藏在地下深处数千米的地壳岩石中,等待着人们去探索、去发现。在距离这蓝色火苗几千公里外的新疆塔里木盆地,有一群人,他们测天山、探昆仑,被称作“给地球做CT的人”,他们是中国石油东方物探公司山地物探队。他们,在为祖国找油气。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同塔里木油田公司轮南油气储运中心西气东输第一站克拉集气区连线,让奋战在戈壁沙漠的山地物探人欢欣鼓舞。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己任,大力提升勘探开发力度,是每一个山地物探人的责任与使命。11月8日记者节当天,记者穿上石油工作服,与山地物探工人们一起走进大山深处,去探访在大山里奉献的人。

    “我们面前没困难,困难面前有我们”

      西气东输是我国天然气工业发展新阶段的起点,在塔里木盆地,一条条通往油气田的山路,也是山地物探工人们的必经之路,一场场攻坚战在这里拉开序幕。在位于新疆阿克苏境内的北喀山,我们见到了山地物探队队员张正。虽然到山地物探队只有两年多,但在崇山峻岭间穿行,他早已轻车熟路。

      记者在半山腰停歇喘气的三五分钟时间,与张正同行的物探队员们已经越过半个山腰,到达山顶。设计路线、捆扎保险绳、系安全带、下滑,一套勘探动作转眼完成,二三十米近乎垂直的山体,队员们十多分钟便顺利完成勘探。“习惯就好了,刚开始也有点怕,但男人嘛,总得拿出点气概,为国家出力,没得怕!我们面前没困难,困难面前有我们!”在山顶上歇脚的张正对记者说。

      刀背梁、锯齿山、坳陷岩,一层山脊接着又一层山脊,每前进一步,都要克服万难。在石油行业中,地震勘探是最艰苦的工种,山地地震勘探不仅苦,而且险。在崇山峻岭下,山地铁军始终肩负着为祖国寻找清洁能源的使命。

    “他乡变故乡,故乡成远方”

      30多年前,西南物探作为中国石油征战西北的“特种部队”,从山清水秀的天府之国四川,来到了寂寞荒凉的戈壁大漠。自此,铁军出蜀道,他乡变故乡,故乡成远方。

      五彩山上,一道道阳光从红色的山脊上透过,山脚下几辆工程车里走出了山地物探队员,这是托木三维民爆工程队的队员们正在进行物探施工作业。“400多人的民爆队伍,90%都是四川人,大家虽然远离家乡,但都把自己的工作当成祖国的事业,我们相信我们的工作总有人能看到。”民爆队队长方国庆说。

      故乡,那么远,却又那么近。物探队里,有70后、80后,也有90后、00后。他们有的在西北待了十几年,写下了无悔的青春故事,每个故事都践行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誓言。他们把信念写在了他乡的高山间,写在了故乡的峡谷里,写在祖国石油发展的辉煌篇章中。

    “别人眼中是风景,我们眼中是责任”

      “艰苦奋斗、科技领先、团队协作、敬业奉献”,是新时代的山地物探铁军精神。随着科技的发展,山地物探设备和仪器也越来越先进。GIS地理信息系统、直升机、无线节点仪,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大规模应用,不仅提升了采集效率,也保障了勘探的品质。

      2013年,西南物探完成国内陆上面积最大的三维三分量地震采集项目;2019年,完成全国一次性采集面积最大、难度最高的山地高密度三维采集项目;2022年,完成国内近十年来陆上最大油气勘探项目……油气勘探,就是不断求证有没有、在哪里、有多少的过程。“别人眼中是风景,我们眼中是责任。要干就干别人干不了的,要干就干别人干不好的!”

      夜晚十点半,记者随物探队员再次走进北喀山。探访大山深处队员们居住的野营帐篷,行至山口前的戈壁滩上,司机师傅也迷了路。这时,车上的物探队员提醒,通过无线节点仪来定位。不一会儿,地理位置信号通过智能操控系统的定位,找到了我们所在的位置,我们在戈壁滩上找到入山口。乘车行至转弯处,一座帐篷里透出光亮,帐篷外,几个物探值班工人在围炉夜话。

      红色的火苗泛着光亮,在漆黑中点亮了大山,也点亮了祖国大地的万家灯火。

      (本报记者 刘宇航 撰文/摄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