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于1927年的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国际化机制的提质升级,从局部培养环节迈向常态化体系构建,从常规教学模式迈向沉浸融通的全新培养场景,从单向交流引进迈向多维互鉴共享,显著提升建筑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确立国际化培养理念
培养文化传承和创新能力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全球竞争力和领导力,树立“立基本土、学贯国际,以文化人、融通创新”的培养理念。“立基本土”即直面国家需求,回应本土问题,在全方位国际化培养中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学贯国际”即汇集全球教育资源,锻造融贯多种文明类型的学识、思维、组织和创造能力。“以文化人”即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文化传承创新,全面培养完整人格、综合能力。“融通创新”即倡导科教、产教融合,营造“学、做、研、创”一体的全新教学场景。
同时,学院积极引导学生肩负起文化传承与传播的责任,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建筑行业领军人才。为了提升学生的文化传播和创新能力,学院提出“六大目标”,完善能力矩阵,以满足新形势下建筑类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一是树立本土意识与文化自信,教育引导学生筑牢文化根基,积极践行文化传承与传播的职责。二是培养跨文化学习的好奇心,关注不同文化的新鲜事物、现象和知识,挖掘个体学习的内在动力。三是培养历史文化理解力,带领学生了解历史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理解其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四是建立批判思维,鼓励学生分析判断各类信息,科学评估不同信息的价值。五是塑造创造性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具有创见性、现实性的观点,以及推动理念落地的实践能力。六是锻炼国际人际交往技能,帮助学生掌握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信息沟通与传播能力。
加强国际文化交流
构建“全链协同、五环联扣”培养体系
学院以建筑国际化示范学院为载体,建设国际名师课程群、国际联合设计工作坊,开设跨文化研学营,推进中外联培访学,举办名校博士论坛,构建了“全链协同、五环联扣”的培养体系。
其中,“五环”包括引育并举,成建制引进16位全职、兼职外籍教授,促进中外师资互嵌融合,全员建设国际化导师队伍;课程提质,覆盖全部学科方向,常态化设置国际设计工作坊,开发近30门研究生全英文前沿课程,形成全面系统的国际化课程体系;联合科研,建设7个国际研究创新中心,在国际联合科研中强化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常态交流,与国际一流院校签订20余项联合培养与交流项目,促进师生互派访学;平台建设,与多个国际学术平台和文化机构协同,保障国际化办学的资源配置。
为打造国际化导师团队,学院依托“111”引智基地,引进来自欧洲、美洲和亚洲的7位全职教授、副教授,9位兼职教授、副教授,以及数十位课程教授,全面完善国际师资队伍结构,积极培养青年国际化师资队伍。为打造国际化课程体系,学院将全英文课程嵌入研究生培养方案,围绕理论前沿、实践前沿,构建了国际化的前沿课程体系,完善国际化课程结构。
此外,为加强国际联合科研实践,学院围绕文化保护与传承有关课题,“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先后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20余所国际一流院校开展合作教学,与意大利米兰理工等院校开展合作培养与交流项目,与发展中国家高校开展密切合作,推进现场实践教学,拓展科学研究的全球网络与国际影响力,提升遗产保护、文化传承与国际前沿科研和专业教育的融合。
打造教育共同体
创新“互鉴共享、沉浸融通”培养机制
为探索国际化办学机制,学院依托建筑国际化示范学院,成立联合管理委员会,邀请外籍教授加入学术委员会、学位分委会、教学委员会等学术机构,全面融入学术事务和人才培养,制定《建筑国际化示范学院管理章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保障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各项要素高效协同。
学院整合当代城乡环境整合技术创新引智基地、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7个省部级以上教研平台,落地UNESCO亚洲遗产管理学会秘书处、亚洲建筑档案中心等国际学术机构,联合世界各主要文化圈一流建筑院校构建跨文化交流的国际建筑教育共同体。
在此基础上,学院创新“互鉴共享、沉浸融通”的跨文化培养机制,创设全要素融通培养机制与教学场景,通过中外师生团队融合、工作坊研学的沉浸交流、本土问题与海外实践的视野交汇、前沿理论与实践的思想碰撞、国际机构的科教产教融汇,营造沉浸融通的全新培养场景和生动教学体验,构建“教与学、理论与实践、文化创造与科研创新”协同促进的国际建筑教育共同体,实质性提升跨文化理解、交流和创造的能力培养。
在理念、体系和机制全面创新的形势下,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将继续依托国家“双一流”建设和“A+”学科建设,构建面向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国际研究生教育共同体,通过科教融合等举措,多渠道促进中外师生交流,营造沉浸融通的全新培养场景和生动教学体验,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和领导力的国际化人才,实现新时代建筑类领军人才培养的提质升级。
(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