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言忆语】
“山丹丹你就开花呀红艳艳,看见你亲哥哥就心里甜,啊哈哈呀呀呆……”亲切朴实的旋律扑面而来,这就是山西省晋中地区的左权民歌开花调。
古老山歌绽放生活新花
左权民歌主要流行于晋中地区西南部,其历史可追溯到宋、元时期,在当地流传发展千百年从未中断。约在明、清时期,民歌在县境内传唱极为广泛,比如《绣荷包》《闹五更》《走西口》《跌断桥》等,都是当时的代表曲目。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时,左权新音乐运动发展迅猛,民歌的歌词、曲调有了极大的改变,《绿梅花》《刘梅躲婚》《打辽县》《哭丈夫》等大量反封建思想的民歌,就产生于这个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建立太行山革命根据地,党的文艺工作者和民间艺人共同对当地的民间音乐进行了整理记录和改编,并以民歌为载体宣传抗日思想,让古老的左权民歌焕发了青春,并从小调中派生出了一种独特的形式——“开花调”。其中,夸张、谐音、双关、叠字等手法及方言虚词的合理运用,即兴创作、随编随唱的特性,使开花调的表现力进一步增强,流传极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歌的发掘、整理与加工受到重视,一大批当地民歌手脱颖而出,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开花调广为传唱。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山西民歌手刘改鱼将开花调唱响全国,一首《桃花红杏花白》成了开花调的代名词;2006年,左权开花调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刘改鱼也成为第一代开花调传承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开花调迎来快速发展期。山西羊倌歌手石占明,羊鞭一甩,在人民大会堂唱响《桃花红杏花白》;2009年,左权开花调艺术团赴土耳其参加国际艺术节;2016年,山西左权籍作家刘红庆等人的作品被旅居美国的音乐家周勤如翻译成英文,开花调研究进入了国际音乐学术视野;2019—2020年,连续举办了两届左权民歌汇·国际民歌赛……
左权民歌协会是开花调的主要传承单位,自2003年成立以来,多次举办民歌演唱活动,一批优秀的原生态开花调歌曲被收录在《左权民歌集成》和《左权民歌精选》中。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山西左权县常年活跃着一支盲人宣传队,用心传承着古老的旋律。2014年,他们在北京上演《聆听活着的阿炳——左权开花调演唱会》,这场“大地民谣音乐会”为现代都市带去一缕泥土的芬芳。近年来,随着“非遗进校园”的推进,开花调走进了高校课堂。盲人宣传队先后到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四所在京高校举办音乐交流会。今年5月,他们还与太原师范学院、山西艺术职业学院的师生同台演出,并进行学术研讨。如今的开花调,已从山野田间走向都市舞台并进入国际视野,成为民歌百花园中茁壮成长的一朵奇葩。
山间小曲传达美好向往
开花调歌词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万物皆可花”,代表着山仡佬的艺术特色。在开花调中,不仅人能“开花”,动物、植物能开花,连没有生命的玻璃、灯盏、月亮也可以“开花”。你听,《会哥哥》不就唱“灯盏盏开花满满地油”嘛。这种万物皆“开花”的表达方式,不仅反映了人民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且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在他们眼中,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美好得像花一样,而同样美好的还有质朴的内心情感。此外,叠词的使用,使开花调充满浓郁的地域特色。如门搭搭、板凳凳、亲哥哥等,是山西方言的生动体现,加上句尾“啊格呀呀呆”“亲呀亲呀格呆呀格呆”等衬词衬句的大量运用,给人以朴实亲切感。
开花调以开花为比兴,由上下两句组成,如“油灯灯开花一点明,小酒盅挖米不嫌你穷”“山药蛋开花结圪蛋,圪蛋亲是俺心肝瓣”,均是上句起兴,下句引出主题。内敛含蓄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以开花起兴便是这种传统的折射。同时,沟壑纵横的太行山地貌,造就了太行人情感表达的大胆直白和爽快简洁,第一句起兴,第二句便直奔主题。他们随地取材,即兴而歌,唱“开花”的万物时,心花花也开了,那种对爱情大胆的追求与直白的表述,以不加修饰的赤诚去表达人最本真、最细腻、最美好的情感。
开花调中句尾多是“亲圪蛋儿”“亲疙瘩”“亲个呆”等称呼,正是艺术源于生活的最好注脚。左权地处半干旱地区,在较贫瘠的土地上多种植土豆、萝卜,“圪蛋”即是他们对生活中圆形的昵称,而加上个“亲”字,更是凸显强化了喜爱的程度。“亲圪蛋儿”式的表达,折射出太行人的热情乐观和坚忍不拔。
非遗民歌唱出时代腔调
左权开花调在保留原生态特点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发展,尤其是音乐结构和演唱形式都趋向艺术化。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两季“中国民歌大会”中,开花调都以新颖的方式呈现,大型民乐团伴奏、合唱队伴唱、舞蹈演绎歌词情境……荧屏中的开花调唱出了时代的腔调。老歌手石占明以一声高亢嘹亮的甩腔亮相,给《桃花红杏花白》的委婉注入了强劲的山风,柔美和粗犷完美结合。如果说这个版本充分展示了原生态开花调的个性,那么合唱版《桃花红杏花白》,则可谓时尚版了。歌曲开头加入柔美悠远的引子,中间部分在抒情婉转的主旋律后融进了《会哥哥》轻快跳跃的曲调,艺术化的编排使这一版本既委婉舒展,又轻快活泼,音乐形象更加饱满立体。
开花调还改变了一人独唱的固定模式,加入了对唱、表演唱等形式,甚至成了歌舞剧表现形式中的一部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山西省歌舞剧院排演的大型歌舞剧《黄河儿女情》,将《会哥哥》等4首开花调收入其中。
当今的开花调,依然是左权农民抒发情感的方式。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都市舞台,一曲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开花调总是令人心情愉悦;同时,歌曲在内容上也不再局限于谈情说爱,而是既能描绘美丽山川,又能表达农民的丰收喜悦。
毋庸讳言,开花调在传承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传承人老龄化严重,传承人刘改鱼、冀爱芳、石占明等都已60岁以上,没有形成阶梯式的传承队伍,急需培养新生力量。
又如,开花调和其他民歌一样,在创新改编中存在过度改造、失去民歌原始特征的问题。非遗的传承发展要遵循“守正创新”的理念,开花调亦如此。“守正”即要保留其本真性和整体性,把握主旋律的风格特点;在保留核心旋律的基础上,通过演唱技巧、编排形式、新媒体制作等方式“创新”,老歌新唱,唱出时代之调。如此才能既保持其艺术特征,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让开花调在新时代更好地传承发展。
(作者:张媛媛,系太原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