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11月09日 星期四

    我与进博的不解之缘

    讲述人: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外籍教师 马晓宇

    作者:本报记者 任鹏 本报通讯员 钱俊妮 张怡凡 《光明日报》( 2023年11月09日 08版)

      【我的进博会】 

      我叫马晓宇,来自埃及开罗。从2006年学习中文开始,我就和中国结下了深深的缘分。我喜欢毛笔书法、古诗词等各种中国传统文化,也爱上了在大街小巷中品味中国城市韵味。

      十余年里,我的身份从学生转变为教师。在课堂上,我带领学生们一同学习阿拉伯语;在课下,我和同学们亲切交流,分享两国文化。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颗传播中国文化的“种子”,让全世界千千万万的孩子能了解埃及和中国这两个文明古国。

      2023年国庆中秋假期,我受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之邀,与不少在沪外籍人士一起成为“国际体验官”,通过实地感受,对有关部门的相关政策与措施提出建议。不久之后,我又有幸成了第六届进博会的“小叶子”,终于有机会来进博会好好体验一番。

      我与进博会的渊源始于两年前,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阿关系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我曾与学生们一起参加首届中阿短视频大赛,并以“在上海寻找阿拉伯文化的足迹”为主题拍摄了短视频,还获得了相关奖项,视频中一个重要的镜头便是在进博会集市取景的,那天的情景令我记忆犹新。

      拍摄当天,我带领同学们参观上外语言博物馆里与阿拉伯语有关的展品,接着又探访了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还在阿拉伯餐厅品尝了阿拉伯美食,在南京路参观了进博会集市……在阿拉伯餐厅,我教同学们如何用阿拉伯语描述各种美味佳肴。在进博会集市,我也会用阿拉伯语向同学们介绍来自世界各地的特色文化。学生们都说我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阿友好文化的使者。

      在进博会集市取景的经历,给我和同学们都留下了深刻印象。从那时起,我们的进博梦开始萌芽。今年进博会志愿者招募时,短视频参赛团队中的两名小伙伴也积极报名,并成功成为“小叶子”。如今,我们在进博会场馆中相遇了,成了拥有同一个“名字”的新伙伴。

      我高兴地看到场馆里有很多来自阿拉伯国家的产品,比如埃及橙子、阿联酋和沙特的椰枣、叙利亚的肥皂等,这让我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我很高兴可以通过进博会来宣传推广自己国家的食物,让全世界都可以尝到这些美味。

      我相信,进博会能让世界看到,只有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才能让世界各国人民得到幸福和安康。

      (本报记者任鹏 本报通讯员钱俊妮、张怡凡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