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
“喂食时间到!”
重庆市永川区现代蚕桑产业仙龙基地的蚕房里,一辆自动运输车正将一摞摞盛着蚕宝宝的饲养盘,平稳运送到自动投喂系统上。
“没想到,如今养蚕这么省心!”记者感叹。
“都靠智能化!这蚕房恒温恒压控湿。根据蚕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20来台自动运输车,按点自动投喂。”西南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生物学研究中心副教授沈关望告诉记者,“一辆车一分钟能喂16盘、1.5万只蚕。过去小一百人干的辛苦活,现在一两个人就能轻松搞定!”
抽出一层饲养盘,白白胖胖的蚕宝宝正抱着暗绿色的条状物吃得起劲儿,记者纳了闷:“吃的不是桑叶?”
“这是桑叶与玉米、豆粕混合在一块儿制成的饲料。过去喂新鲜桑叶,只能在5月到9月养,一年只能养4批次。生产40公斤茧要消耗500公斤鲜桑叶,光这些桑叶就得5个工人采一整天!喂食时,桑叶还要平铺,空间利用率很低……”沈关望解释,“现在喂饲料,每年能养蚕20批次以上,还能获得更洁净的蚕丝和有药用价值的僵蚕。”
(本报记者 黄汉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