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走进乡村看振兴】
金秋十月,走进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眼前连绵起伏的大山碧绿而幽深,充满无限生机。在距离县城20余公里的沙州镇青坪村,一排排茶树长得齐腰高,层层叠叠,汇成一道道绿浪,在山谷、山脊和山坳间涌动。沿着青坪村的硬化公路盘山而上,沿途风景迷人,民居古色古香。
“曾经的青坪村就是个‘清贫村’。”青坪村党支部原书记焦元恩告诉记者,青坪村脚踩白龙湖,伸手摸云端,跨界川陕甘,是典型的“鸡鸣三省”之地,平均海拔900米,村民常年靠种玉米、栽土豆养家糊口,外出务工是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而今,青坪村面貌焕然一新,被列为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
如何从“清贫村”变成示范村?焦元恩告诉记者,漫山遍野的茶叶,正是青坪村村民走上致富路的秘诀。
2018年,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党员干部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扶贫号召,为青川送来载满浓浓情谊的54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青坪村正是第一批“白叶一号”扎根的村子。一时间,黄杜人、冷藏车、白茶苗,成为青坪村里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为了栽好“白叶一号”茶苗,提高成活率,安吉县做到“两捐两包”——捐茶苗、捐帮扶资金,包技术指导、包鲜叶回收——安吉每月派出技术员现场指导,24小时全天候线上跟踪指导,浙茶集团包销全部鲜叶。
“县上联合成立了由浙江、青川6名专家构成的技术专家组,形成了县级工作专班、技术团队、镇村工作队、承包经营主体四方联动抓管护的体系。”青川县沙州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李青介绍,每到管护、采摘重要节点,专家组青川成员、浙江成员通过电话、微信保持沟通,联合指导管护。
“白茶苗种下的第二年,特别愁人。我们这儿海拔高、天气冷,茶苗长得慢,我着急得都上火了。”青坪村茶农强锡香说,“黄杜村旭飞茶场负责人杨学其知道后,立刻赶来青坪指导,和山上的乡亲们同吃同住半个月。哪晓得水土不服加过度劳累,他中耳炎发作,耳朵都听不见了。可他犟得很,只休息了一周,又忙了一个月。”
终于,强锡香掌握了种植技术。她不再外出务工,回村当上了白茶管护员。
经过几年摸索,青坪村民逐步找到了“造好地、改好土、开好沟、配好水、栽好苗”5项新建基地关键技术和“重改土、促开沟、强采摘、精修剪、勤施肥、控杂草、防病虫”7项管护关键技术,探索出了在青川种好“白叶一号”茶苗的种植规程。
这两年,“白叶一号”的种植和管护工作也越来越智能,越来越高效。
2021年,青川县、杭州市西湖区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150万元,在青坪村“白叶一号”茶产业基地选取150亩白茶,开展数字化种植管护试点,打造“白叶一号”数字驾驶舱,连接基地22个摄像头,通过摄像头可清晰看到每个地块茶苗的长势。
“在人工智能系统植入土壤水分、氮磷钾含量、天气预报等关键技术参数,系统通过监测预警结果,线上‘自动派单’给基地网格员和种植户,茶农们不再需要懂得复杂的生产技术和操作流程,只需要按照推送的农事任务一步步操作就行了。”在村委会“青川茶智”监控室,青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永明点击“白叶一号”数字驾驶舱,监测数据显示,该系统24小时全天候监测着各地块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汇集着各地块的土壤墒情、微量元素数据及茶苗长势情况,实现每包青川白茶“从田间到舌尖”的全过程监管。同时,连续3年质量检测显示,青川白茶的游离态氨基酸高达7.5%,是普通绿茶的2至3倍。
“2022年村里又新栽植‘白叶一号’128亩,现有‘白叶一号’1354亩,加上传统绿茶,全村茶园总面积达到4500多亩,成为远近闻名的茶村。”王永明告诉记者,去年全村土地流转收入37万元,村民茶园务工收入120万元,首次采制的“白叶一号”干茶每斤卖到两三千元。
随着村里的泥巴路变成水泥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民家里“大件儿”开始多起来,除了冰箱、洗衣机,不少人还买了摩托车、小汽车,用上了5G手机……2022年,青坪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
“真没想到,跨越万水千山,安吉白茶富了我们的腰包!”强锡香感叹。
目前,青川县共建成“白叶一号”标准化种植基地7075.5亩,产量达1.3万多公斤,干叶产值2000万元以上。该县将“青川白茶”管护提升确定为今年十件县定民生实事项目之一。《青川县2023年“白叶一号”茶园管护和茶叶加工技术方案》《青川县2023年“白叶一号”茶园管护提升项目实施方案》已经出台,全县还将依托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抓好茶园精细化管护。
(本报记者 周洪双 本报通讯员 任小昌 鄢怀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