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11月02日 星期四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㊽】四川:若尔盖三管齐下“疗伤疤”

    作者:本报记者 李晓东 《光明日报》( 2023年11月02日 01版)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㊽】

      深秋,记者走访川西若尔盖草原。

      “多年前,这里沙化得很严重;现在,总算治住了!”顺着若尔盖县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修复股助理工程师涂胜手指的方向,一片方格草坡呈现在记者眼前,“这是为草原‘伤疤’愈合定制的‘防护服’。”

      顺着坡脊,我们来到了辖曼乡西仓村。脚下的方格向远方延展,蹲下身子细看,长起来的草已几乎将方格填满,不少地方还长出了灌木——高原红柳。

      受气候变暖、畜牧超载等影响,这里的草原沙化严重。“以前,只要起风就刮沙尘暴。沙子扑进嘴里,吃东西都嚼得响。”西仓村党支部书记索郎达吉回忆。

      尽管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地便开始治沙,可自发、零星地治沙,根本无法扭转日益严重的沙化。2004年,当记者第一次来到这里时,连片的沙丘已推进至辖曼乡政府的边上。

      “大家都意识到:向沙化土地开战,不能靠一时的修修补补,必须因地制宜打持久战!”涂胜说。

      经过反复探索,找到了治沙第一招——“高山柳做沙障”。当地群众将柳树桩扎成方格,再用柳条将方格连在一起,同时在方格中种草、植灌。随着草木成势,沙土被遮盖并稳固在方格中。

      “这招很管用。一年阻风固沙、两年植被恢复、三年苗木成活、四年连续管护、五年灌草结合。”涂胜一口气说出变化,“到2019年,若尔盖沙化治理迎来历史性拐点。”涂胜兴奋地说,第六次全国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若尔盖县沙化土地比5年前减少11.58万亩,第一次实现了负增长。沙丘已经不再流动,大片的沙化裸露地已经消失,变成了固定的轻度沙化地。

      涂胜轻轻拨开草丛,草的根须在细细的沙粒里随风颤动。

      “要让沙地彻底变成土壤,需要很长的时间。”涂胜解释,“固定下来以后,治理可不能闲着,还要继续种草施肥,加强植被的盖度。”

      “我们的第二招是——拦住水!”涂胜带着记者顺西仓村的山丘下来,眼前,是一片平坦的大草原。一条用于生产的机耕道将草原划分为两部分,多条拦水坝星罗棋布。

      “在若尔盖,我们先后修建了西仓村、唐克镇、达扎寺镇等5处草原拦水坝,同时还修建了300多处微型拦水坝。”若尔盖县林业和草原局草原站站长刘海金告诉记者,“这些拦水坝增加草原蓄水达146万立方米!草原水位提升,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

      但有了植被、有了水,还不够,当地人清醒地认识到:治理过度放牧,才是恢复草原的重中之重!于是,第三招——“管住牛羊”成了大家的自觉行动。

      曾在辖曼乡工作多年的尕让措告诉记者:“这些年一到冬天,乡干部天不见亮就到牧民定居点,一家一户地进圈舍,将每户牧民的牛羊数清楚,为的是摸清该县畜牧业的具体底数,为治理过度放牧提供科学依据。”

      “这两年,我们还出台草畜平衡实施方案。仅今年,全县就减畜17.3万个羊单位,同时采用‘放牧+补饲+圈养’养殖技术,逐步实现草畜动态平衡。”刘海金说。

      如今,若尔盖已经培育了半人工草地52万余亩。环境好了,居民的收入更高了。这样一组数据为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1.8万元,这是10年前收入的两倍多。

      (本报记者 李晓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