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11月01日 星期三

    老建筑遇上新媒体

    讲述人:太原师范学院特聘讲师 王永先

    作者: 《光明日报》( 2023年11月01日 07版)

      【一线讲述】

      历史仿佛格外眷顾山西,在这里留下了超过28000处古建筑遗存。小时候去乡下走亲戚,几乎每个乡每个村都能见到古建筑。耳濡目染之下,我深深爱上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古建筑的魅力体现在其精美的设计和细致的工艺上。比如世界上现存最高、结构复杂、工艺卓越的木结构建筑——山西应县木塔,它由480朵斗拱组成,每一组斗拱都有50件左右的构件,仅斗拱的组件就达24000多件,整个应县木塔的构件加起来能达到10万多个,精巧的设计凝结了无数先人的智慧。建筑内部还有九百多年前的彩塑、壁画等精美装饰,共同展现了悠悠岁月中的匠心独运。

      2000年,我从山西文物局退休,闲暇时在大学教授古建筑课程。课堂上,我先是按照读课本、看PPT的授课方法讲授《营造法式》,有许多学生反映记不住构件的结构,无法将构件和实物对应。我编写出版了《唐五代木构建筑实例》《山西古代彩塑品赏》等专业书籍,受众也十分有限,不超过几千人。一般而言,古建筑构件复杂,名词术语较多且生僻难懂,对大众来说有一定门槛。古建筑保护也让许多人敬而远之,觉得是专业人士的事情,自己插不上手。怎么才能打破这层隔阂,让古建筑走到更多人身边呢?

      在跟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发现年轻人很擅长通过多媒体进行学习,他们也鼓励我做短视频科普。于是,我借助短视频创办了一个面向大众的,没有门槛、没有围墙、没有时间限制的“古建筑斗拱学堂”,带领大家参观古建筑,亲眼看、亲耳听。此外,我还用拆卸组装古建筑模型等丰富有趣的方式,普及古建筑知识和文化。我记得拍摄发布的第一个短视频是太原晋祠圣母殿,几天之内就有了几十万点击量,这让我非常欣喜。借助新媒体,大家可以穿越时空,打破知识壁垒,直观形象地了解中华优秀古建筑文化。

      斗拱是我国古建筑一个特殊的组合构件,也可以说是古建筑的灵魂,理解斗拱,也就拿到了理解古建筑的金钥匙。为了让网友们更直观地了解斗拱结构,我专门制作了一套可拆卸的木制斗拱模型。这套模型按照古建筑真实结构比例和榫卯关系,用古建筑的营造手法制作而成,可以从顶部拆卸到底部,再一件件组装上去。在拆卸过程中,我会把每个构件在镜头前360度展示,让观众对照模型学习名词术语。通过我的斗拱模型,大家能把课堂上的名词与实物一一对应。很多粉丝反馈,看完短视频后豁然开朗。

      通过短视频,一些不可移动、地处偏僻的古建筑也有了与年轻人“见面”的机会。我想继续沿着这条道走下去,身体力行讲好中国古建故事,让古建筑说话,让彩塑说话,让壁画说话,也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得懂古建筑,爱上古建筑,不断为古建筑注入新的生命力。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陈之殷、高建进、丁一鸣、王斯敏 本报见习记者 李健 本报通讯员 丰瑶、张川惠子)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