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为核心目标。2020年,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以下简称“学院‘原理’课”)获批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多年来,学院“原理”课坚持践行“与经典对话,与时代同行,与实践相融”的特色教学模式,坚持教师、课程、学生三者协同共进,探索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新模式。
坚持与经典对话
不断提升教师理论素养与教学能力
坚持研读经典著作,不断夯实教师理论功底。思政课教师要精准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深度的理解和领悟。多年来,学院“原理”课教师坚持定期开展“与经典对话,与时代同行”读书备课会,系统研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教师通过读书备课会,回归经典文本的历史序列,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内涵,领会其真谛、把握其精髓、感受其魅力。日积月累的研习让教师的理论功底日益坚实,更为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不断注入理论动力。
坚持研讨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学院定期举办读书备课会,组织教师分享教学经验、研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案,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理论素养。自学院“原理”课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以来,学院累计获批各级教学研究项目20余项;通过读书备课会的设计和打磨,学院在省部级各类教学大赛中斩获殊荣10余项。
坚持与时代同行
持续增强课程适应性与针对性
坚持与时俱进优化教学设计,持续增强课程适应性。学院“原理”课坚持以提升课程适应性为教学改革目标,持续优化教学设计。通过设置“读·学·悟”“新时代·新经典”“视频中国”等特色教学专栏,紧密结合时事热点、深入推进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进课堂,使课程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适应时代和现实需要,适应青年大学生成长和发展需要。
充分挖掘不同学科专业的育人元素,有效提升课程针对性。学院“原理”课通过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结对子”的方式,全面掌握不同专业学生的群体性差异,结合专业特色设计课程,增强针对性。针对历史、哲学、法律、新闻等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课程运用案例研究、模拟法庭、专家访谈等形式,助力学生在锤炼专业技能的同时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针对艺术类学生,课程将音乐、戏剧、舞蹈等元素与课程相结合,打造独特的“艺术化”思政教育模式。针对理工专业学生,课程紧紧围绕科技伦理、科学家的家国情怀、科技与国家战略的联系等主题,构建理工特色思政课程,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坚持与实践相融
始终关注学生获得感与满意度
充分发挥实践课堂作用,增强学生对课程的获得感。学生的获得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成效的重要评价标准。学院“原理”课通过创设富有实践特色的思政课堂,为学生搭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桥梁,深化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认同,增强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获得感。学院每年定期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红色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乡村等进行实地考察和经济社会调研,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构建多元化立体评价机制,密切关注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为了使课程更加贴合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学院“原理”课持续推进多元化立体评价机制,精准把握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在坚持理论知识评价的基础上,大胆引入“真实问题调研”“社会现实场景模拟”“数字化作品展示”等多样化评价方式和实践考核机制,真正做到科学评价。实践考核的开展,不但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及知识应用能力,也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提升了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
(作者:牟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