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10月27日 星期五

    延安大学:多元发展 探索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新路径

    作者:杨眉 孙刚成 《光明日报》( 2023年10月27日 03版)

      延安大学前身为1937年创办的陕北公学,正式成立于1941年,现为陕西省与教育部共建高校,陕西省高水平建设大学,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推荐院校、“优师计划”地方专项培养院校。为打造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良好生态系统,延安大学依据学科发展规律,坚持回应区域社会发展和进步需求,充分发挥教育对经济社会的引领作用,积极构建校地良性双循环发展模式,基于地方资源优势与文化特色不断探索一流学科建设路径。

    优化内外部环境 促进学科自我生长

      作为革命老区的一所地方高水平建设大学,延安大学秉持校地联合自主创新的学科生长理念,着力挖掘适宜学科自我生长的资源融合点。学校持续完善保障学科独立生长的外部环境,优化制度体系,遵循知识生产和创新规律,塑造学科发展的独特文化价值和生态。

      学科的生长性,表现为学科生态系统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变化等特征。保障基础学科发展,集中地方资源,提升传统优势学科自我生长的适应性,是学校建设一流学科的常规思路。学校遵循“自然成长、以外促内、适度干预”的学科本位原则,保障学科“自然发展”。面对一流学科建设中遇到的诸多难题,学校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精神,通过激发学科自主创造力,拓宽学科生存空间,逐步取得了部分学科的竞争优势。学校结合地方资源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不断强化中共党史、生态学等学科的独特优势,以特色一流学科建设带动相关学科形成优势特色学科群,进而提升学校的整体学科水平和竞争力,逐步形成了特色学科生态系统。

    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中指出,加快一流学科建设、深化“四新”建设,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交叉融合为特征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既符合现代学科发展规律,也契合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学校积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动传统学科创新发展,并在交叉融合的基础上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在教学实践中,学校不断强化学科的协同性,致力于促进学科系统内部的相互依存和协同进化,把握和用好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多样性和互补性特征,取得良好效果。

      延安大学在一流学科建设中,坚持围绕国家和地方战略发展需求,面向行业共性技术难题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在现有学科的基础上,打破学院、学科之间的壁垒,加强学科的聚集、聚合、聚变,积极推动基础学科之间、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融合,为学科知识整合和创新提供土壤。同时,学校凝练特色学科方向,积极探索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方向,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为应对复杂的现实问题,学校始终坚持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结合现有优势学科,形成延安精神与中共党史学科群,改变主干学科“一枝独秀”的现状,实现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带动学科整体建设水平提升。学校系统梳理自身优势,组建跨学科学术平台与学术团队,鼓励并支持教师开展基于项目的跨学科教学实践与合作研究,引领学生参与跨学科科研项目活动,为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有利于个性化发展的研学平台。不同学科教师组建的学术团队整合学科见解、达成认知共识,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高水平产出,不断推动学科迈向更高水平。

    维护系统动态平衡 重塑学科生长环境

      延安大学充分认识学科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坚持推动学科系统内部各学科与区域经济社会和科技环境相互适应。社会需求是推动一流学科发展的外驱力,学科生态系统是推动一流学科发展的内驱力。针对传统学科建设的理论问题,学校引入生态学理论,为学科建设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视角,倡导系统、可持续的学科发展观,维护学科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学校深入思考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洞察学科竞争的本质及其运行机制,厘清学科之间的关系, 发挥学科的集聚效应,重塑学科生长环境。

      延安大学把握一流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尊崇学科种群的多元发展、协同共生逻辑,积极创设宽松的制度环境。在学科生态系统中,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是学科生态系统的引擎,引领和带动学科群落的发展。延安大学坚持以重点学科建设带动学校整体实力提升,在重点学科选择中,既结合学校的办学传统,也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传统优势学科中,遴选发展后劲足且又能凸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的“潜在一流学科”。与此同时,学校依靠重点学科的发展提升整体实力,支撑各学科协同发展。学校主动对接国家及区域发展需求,各学院及学科重视培育学科文化,鼓励多学科立体交融发展,重塑学科成长环境,让多元主体各安其位、有序协同,共同维护学科生态系统平衡。

      (作者:杨眉 孙刚成)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