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治疗药物产业学院是徐州医科大学面向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和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布局,依托学校药学、临床药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技术4个优势专业(全部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联合徐州经开区东湖医学创新港、江苏万邦生化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崛创生物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迅睿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共同创建的“校政行企”型产业学院。
在实践中,细胞治疗药物产业学院建设乘势而上,与合作主体双向驱动,在管理体制机制、人才培养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深化产教融合,构建了精准适配细胞药物产业发展需求的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在精准施策、破立并举中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徐医大”速度,成为细胞治疗领域不可或缺的力量。
厚积薄发 攻克“卡脖子”技术
“近年来,我国在细胞治疗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蓬勃发展的背后,仍有不少‘卡脖子’关键技术亟待攻克。作为江苏省乃至全国细胞治疗领域的‘领头羊’之一,我们有责任也有信心去迎接挑战。”徐州医科大学郑骏年校长表示,“除了源头创新以外,细胞治疗作为一个产业,要落地,最终一定要服务于病人。这个过程涉及方方面面,离不开‘政教医研产资’协同创新、集成创新机制的构建,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化转化及临床评价应用上下游创新链的无缝衔接。”
以核心技术串联产业链上下游要素,成为细胞治疗药物产业的“聚能器”。徐州医科大学“江苏省肿瘤生物治疗研究所”是我国率先开始细胞治疗药物研发的单位之一,2012年获得中国首个CAR-T专利,注册CAR-T临床试验数量、累计完成临床治疗患者数量全国领先。基于在细胞治疗领域20余年的深厚积淀与核心技术,徐州医科大学通过主动对接政府园区,带动行业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通过创建细胞治疗医疗联盟等举措,牵头组建“政教医研产资”各要素齐聚的细胞治疗生态圈。2020年,国家发改委在生物医药、芯片、网络安全、新能源四大领域27个方向发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指南,向14个创新省份邀约。徐州医科大学细胞治疗协同创新中心以全省领先的成绩获得推荐,牵头申报“细胞治疗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成为细胞治疗药物方向唯一入选单位。
学校科学整合各方创新资源,充分利用各方优势,共同实施细胞治疗产业链的“补链、强链、延链”工程。与迈瑞医疗等医疗器械领军企业共同开展细胞治疗上游高端设备研发;与中科院上海生化所、中国药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共同开展细胞作用机制与创新靶点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细胞治疗药物;联合上海复星医药、江苏豪森药业等龙头制药企业共同开展细胞药中试放大和产业化生产等产业链中游技术研究;与睿源生物、迅睿生物等开展针对细胞治疗药物的质量控制、体内实时监测等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组成的医疗联盟共同开展细胞治疗药物临床试验、评价与合理应用等产业链下游的研发。通过面向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集成创新,徐州医科大学牵头的细胞治疗生态圈形成了“平台汇聚、项目汇聚、人才汇聚、转化汇聚、产业汇聚”的发展态势,成为细胞治疗药物产业的“聚能器”。
聚焦肿瘤细胞治疗“卡脖子”技术,成为细胞治疗药物产业的“破冰器”。徐州医科大学坚持“四个面向”、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理念,与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一起勇担重任,攻克一系列肿瘤细胞治疗“卡脖子”技术。一是开展靶点scFv(单链抗体)筛选、病毒载体优化、CAR感染效率、细胞制备和临床应用方案优化等技术攻关,在国际顶尖期刊《柳叶刀》《血液学》及《Science》(《科学》)子刊等发表论文10余篇,被新浪医药评价为“国内CAR-T研究主力”;二是突破双靶向CAR-T关键技术;三是实体瘤CAR-T技术取得系列技术突破,“全人源CAR-T细胞治疗肿瘤关键技术”入选江苏省高技术发展重点项目计划,“活细胞药物的成药性评价及临床转化”入选江苏省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专项,武装增效型CAR-T技术体系先后获得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项。相关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
积极探索“新医科”背景下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成为交叉复合型人才的“孵化器”。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产教融合工作的推进落实,统筹规划学校与地方经济、行业产业协同发展,主动推动产教融合模式改革创新,将药学、医学检验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医学信息工程、临床医学等优势特色学科及专业与地方产业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积极探索新医科背景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和协同育人机制。学校确立校企协同育人的“双主体”地位,构建产教融合管理运行机制、“一专多能型”师资培训机制及产学研转化机制的三大产教融合机制。与此同时,学校着力搭建知识传授、能力养成、人格塑造、服务社会“四融合”的产教协同育人平台,打造“思政链、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五链贯通的产教协同育人体系。在多元协同育人机制推动下,学校在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交叉复合型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细胞治疗药物产业形成集聚溢出效应,成为地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徐州市将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文件,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营造沃土。徐州医科大学在细胞治疗药物产业的引领集聚作用,得到徐州市的高度重视和全方位支持。徐州医科大学校长兼细胞治疗药物产业学院院长郑骏年教授被徐州市政府聘为徐州市生物医药产业链首席专家。
徐州市经开区围绕徐州医科大学在细胞治疗药物领域的核心资源,投资25亿元打造以细胞治疗药物为主题的东湖生物医药产业园细胞谷,吸引了上海复星医药、江苏迅睿生物、上海赛奥生物细胞组织库中心、兰卫医学检验中心等一批生物医药创新企业入驻。东湖细胞谷专门为徐州医科大学细胞治疗药物产业学院投资1.5亿元,建设了一幢集教学、科研、实践实训、成果转化、创业孵化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楼,总面积1.4万平方米,成为产业学院的独立办学场所。目前,东湖细胞谷已初步形成了细胞治疗药物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生产、临床服务及配套服务的产业链闭环,为徐州经开区直接拉动投资20多亿元。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一流产业学院
随着徐州医科大学与政府及各大企业的合作愈加密切,创办产业学院势在必行。2022年,细胞治疗药物产业学院正式获准建设。
产业学院以“健康中国”战略为引领,坚持“四个面向”,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立足江苏、辐射全国、接轨世界,积极推进现代产业学院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细胞治疗领域交叉复合型产业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模式,争创国内一流的现代产业学院,全面服务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规划建设中,产业学院坚持“亲产业、跨学科、强应用”的人才培养理念,细胞治疗药物产业学院在管理体制机制、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大胆探索,形成了“一个中心、双核驱动、三维对接、四化设计、五育融合、六位一体”的建设思路。
一个中心,即围绕赋能产业发展、助力产业转型升级这一中心任务建设产业学院;双核驱动,即构建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核心能力双驱动的能力培养体系;三维对接,即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体系与岗位胜任力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四化设计,即对教育教学实施课程模块化、实训情境化、师资多能化、考评多元化的改革;五育融合,即通过构建“校政行企”育人共同体,实现第一、第二、第三课堂贯通,校内校外相互支撑的“德智体美劳”全方位融合的育人体系;六位一体,即打造“产、学、研、转、创、用”一体化的产业学院发展模式,以产业为导向、以教育为支撑、以科研为引擎、以转化为路径、以创业为动能、以应用为目标。
重建专业建设方案。根据细胞治疗药物产业的发展需求,学校打破医学、药学相关学科、专业间的壁垒,构建了以细胞药为特色、与产业链高度契合的生物医药专业群。生物医药专业群由精准医学、生物药学、生物医学检验技术、转化医学、临床药学5个专业(方向)组成,覆盖细胞治疗药物的研发、生产、质控、临床评价与应用等全产业链。
重修人才培养方案。学校确立交叉复合型产业人才培养定位,立足生物医药产业中细胞药物治疗领域的需求,政校行企多方联合制定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科学思维、产品思维、设计思维、跨学科协作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与潜质,能够在生物医药产业特别是细胞治疗药物领域从事研发、生产、质控、临床评价与应用等工作的交叉复合型产业人才”。多方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在产业学院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由校企医多方共同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强化学生职业胜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将职业标准、企业标准等有机融合到“教、学、训、做、评”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着力打造“阶梯式、模块化”的专业群课程体系,与合作方共同构建“初阶基础通用、中阶分立交叉、高阶特色自选”、以细胞治疗药物为特色的“阶梯式、模块化”专业群课程体系。初阶基础通用模块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和综合素质提升课程;中阶分立交叉模块课程包括各个专业的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以及打破专业界限的交叉创新课程;高阶特色自选模块设置了细胞药研发设计模块、细胞药生产质控模块、细胞药临床评价应用模块3个可选模块,专业群的学生可根据个人职业规划选择适合的模块课程学习。多方持续修订改进培养方案,依托行业企业对行业发展趋势和技术前沿的第一手信息,及时调整优化培养方案。在持续改进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多方实现了共同评价培养目标适应度、培养过程有效度、培养环节覆盖度、培养结果符合度,共同提升师资匹配度、教材实用度、课程适用度、实践保障度,共同追求人才培养多元度、毕业要求准确度、培养质量满意度、项目成果转化度,确保学院培养的人才与行业需求保持高度一致。
重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构建基于产出导向教育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岗位胜任力培养为核心”的理念,把产业需求转化为课程模块或培养环节融入培养方案,依托校企优势科教资源及校内外实训实践基地,打造三层次进阶式实践教育平台;聘任由江苏省产业教授领衔的行业专家担任兼职导师,将行业需求直接融入实践教学过程,共同开发强化产学研用结合的实验实训项目,有效提高学生对产业的认知程度和基于任务(项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顶层设计评价、教学过程评价、人才培养结果评价”的三阶段评价体系,与实践教学实施构成了循环反馈机制。
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以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以项目任务为驱动,学校大力推进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及时将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加快课程教学内容迭代更新,实现课程内容与标准规范、工艺规程、项目开发等产业需求科学对接。通过双情境教学、双导师授课、双教学评价等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促进教学过程同生产过程对接。
开发产教融合创新课程。学校以细胞治疗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围绕细胞药物的设计、性质表征、规模化生产、质量评价、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临床试验研究、临床合理化应用等核心能力,重构核心主干课程,将产业思维、项目化教学理念融入课程教学内容,系统推动核心主干课程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建设,开发支撑项目化教学的新型课程。目前,新型课程体系涵盖新型课程共计20门,其中校企共建项目化课程6门、交叉创新课程9门、学科前沿课程2门、创新创业训练课程3门。《药品生产、营销与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社会实践课程”。
培训“一专多能”型教师。学校建立骨干教师常态化进驻行业企业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及研发过程,并实地考察督导实训学生。企业研发人员及实训带教老师参与学院专业课程的教学,邀请富有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骨干共同参与教材的编写过程。学校定期举办细胞治疗药物产业知识培训、药物政策法规等培训课程,打造“一专多能”型教师培养新模式。
产教融合结硕果 特色发展铸品牌
梅花香自苦寒来,向阳花木早逢春。徐州医科大学细胞治疗药物产业学院经过几年的实践与历练,在产教融合、科研成果、人才培养、示范辐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走出了一条业绩“成色”足、育才“本色”亮、品牌“特色”显的创新发展之路。
产业学院的建设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体系深层次改革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显著提升,临床医学专业、临床药学专业先后通过国家专业认证;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国一流专业覆盖精度排名全国医学院校第7位),省一流专业建设点9个;获国家级一流课程5门,省一流课程24门;建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麻醉精神药物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肿瘤生物治疗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建设省级实验、实践示范中心12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1个;主编国家规划教材2部,省重点教材38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实验实践类教材10部;8名教授入选教育部医学类教指委专家,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荣誉1项。
产学合作期间,徐州医科大学通过与南开大学、陆军军医大学、纽约斯隆-凯特琳肿瘤中心等单位合作,开展肿瘤靶点筛选、药物开发技术攻关、难治性白血病诊治等方面的联合攻关,取得系列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此外,学校积极申报产学合作课题,共申报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课题23项,国家科技部项目1项,省重点研发项目4项,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其中溶瘤腺病毒集成化技术平台是我国首个合成生物学“溶瘤病毒”重点研发计划。
学院培养的学生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不断提升,在各级各类赛事中取得丰硕成果。学生获“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三大赛事国奖9项,省奖52项;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获特等奖、一等奖等15项;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专业大学生实验技能竞赛获特等奖3项,一等奖等9项;获国际医学生生理学知识竞赛华语区院校总成绩第二;获2021年江苏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
下一步,徐州医科大学细胞治疗药物产业学院将坚持育人为本、产业为要、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的建设原则,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办学特色,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优化体制机制、建强办优专业群,努力将细胞治疗药物产业学院打造成为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互为支撑,培养产教融合、医药贯通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人才高地,聚焦“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及应用的技术高地,服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质增效的产业高地,在全省乃至全国发挥积极示范引领作用。
(作者:郑骏年 郭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