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与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合作共建福建农林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是福建省高校中首家中共党史党建实体性研究机构。研究院立足福建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政策咨询新高地。
善用福建红色资源“三多”优势
福建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中央苏区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院充分利用福建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的独特优势,率先设立“中国共产党‘三农’工作的理论与实践”二级学科博士点,构建完整的红色文化教材体系和课程体系。出版《福建红色文化读本》大学版、高中版、初中版、小学版,共55.4万字,是福建省首部贯穿大中小学各个学段革命传统教育的普及读本,已发行30余万册,被省内多所大中小学校选用,获2021年度“闽版年度好书”提名奖;该系列读本在“学习强国”连载,两年来阅读总量超212万次。《古田会议从严治党思想研究》获第三十四届华东地区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图书一等奖,被省内多所高校列为思政课教师用书和学生读本。出版《中国共产党福建历史》《福建三年游击战争史》等专著20余部,建有《名人与近代中国》等3门国家一流课程,推进福建红色文化从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用鲜活的故事、丰富的案例阐释理论,引导学生向革命先辈学习、向英雄榜样学习。
研究院围绕“乡村振兴”“文化育人”等主题设置课程模块,开设《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等20余门选修课,将福建红色文化与学生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效贯通,解决了党史知识体系庞大与课堂学时有限的矛盾。突出农林院校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办学特色,创设衔接课上课下、融合线上线下、贯通校内校外、打通理论与实践的育人“同心圆”,构筑“大思政课”育人新模式。研究院以“同上一堂大思政课”品牌活动为主题,以“田野课堂”为突破口,通过课外讲座沙龙、红色历史微视频、原创红色歌舞剧等活动,让红色文化弥漫校园每一个角落,增强潜移默化的感染力。研究院注重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打造特色现场教学点、设计特色研学路线,推动育人方式从单一课堂教学向“大思政课”转变。学校学生在历届福建省高校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一‘马’当先”知识竞赛、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服务乡村振兴推广乡贤文化等活动中表现优秀、成绩斐然,充分展现了责任担当和时代风貌。
深挖福建“理论富矿”
研究院依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集体林业改革研究中心和福建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新时代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等省部级基地和平台,组建科研创新团队,着力深挖“理论富矿”,深入开展“探源”研究,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矩阵,取得丰硕成果。研究院组织团队成员积极参加《摆脱贫困》出版30周年暨乡村振兴理论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入选论文的数量、质量居全省前列。
研究院加强思政育人课程群建设,在保证思政课必修课设置的基础上,整合优势资源,建立具有农林特色的本硕博一体化思政课课程体系。同时建立“单独讲”与“融入讲”相结合、点和面相结合的课程群,从“点”入手、抓“点”促“线”、以“线”带“面”,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培育时代新人。
发挥福建区域优势
福建是绿色宝地,是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发源地,也是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策源地。研究院注重总结福建发展经验,把握历史规律,研究探索新时代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着力培养“三农”工作理论与实践的高层次人才。两年来,研究院在“三报一刊”发表理论文章9篇,出版了《顺民意、得民心的重大改革——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等著作7部,获得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奖4项,《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重大举措及政策绩效评估报告》等咨询报告转化应用12项。
近年来,研究院充分利用教育部思政课教师实践研修基地的实践成果,建设有教育部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武夷山燕子窠科技特派员科普教育基地”、福建省学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启动“燕子窠思政课教学基地”数字化建设工程,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做大做优“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形成规律性、建设性、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在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中,学生强农报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不断增强。
面向未来,研究院将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使命,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推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有机融合,不断开辟中共党史党建研究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学科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进事业再上新台阶。
(作者:林贤明 张燕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