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10月24日 星期二

    水美鸟来,我心澎湃

    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专职副主任、西南林业大学教授 田斌

    作者:本报记者 殷泽昊 本报通讯员 王艺璇 《光明日报》( 2023年10月24日 12版)

      【青春之我】

      因为一只受伤的小鸟,研究动物的、研究气候的、研究植物的学者竟然攒在了一起,共同努力了很久。保护湿地,便像保护自己的孩子一样保护湿地的种种生命。这样的故事发生在云南丽江,一片叫作拉市海的湿地。

      每年春风吹拂拉市海时,灰鹤早已北飞。然而今年负责鸟类观测的同事在巡护时,观察到有灰鹤“一家四口”留在了湿地。原来,这4只灰鹤当中有1只幼鸟脚部受伤。这“一家鸟”是计划等受伤的小家伙伤情好转再举家迁徙吗?

      迁徙,候鸟生活中的大事,耽误不得。学者们各显神通,拿出看家本领来救助小灰鹤。后来,健康的“一家四口”带着我们的祝愿飞走了,他们还得用力飞,追赶同伴。

      我主要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形成和维持机制,从事这项工作十余年,我深知其中的艰辛。人在野外,或是背着沉重的装备在泥地中艰难前行,或是被昆虫叮咬后皮肤红肿,或是在向泥底打钻时不慎陷入其中……这些场景,我们都太熟悉了。

      但同事们、学生们总抢着往湿地跑。大家体会得到,走进湿地后,内心会更加平静和安宁——大自然总会无声地回馈热爱它的人。因此,我常常这样鼓励有志于保护湿地生态的学生:我们脚踏泥土,但眼望星空,心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宏伟事业。

      在拉市海湿地做研究的这些年,我亲眼看到了当地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保护生态的种种努力,感受到了保护生态意识的深入人心。以前,来到拉市海的游客青睐一些对生态环境有一定不利影响的旅游项目。如今,游客追求的是湿地生态环境原本的样貌,他们轻轻地来,用镜头捕捉美景,又轻轻地走,用身心感受自然的气息。当地居民的变化更是令人惊喜:曾经不理解科研工作的居民,不仅开始主动保护科研样本和试验设备,还自发提醒外来游客不要干扰我们的科研工作。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落实在一个个具体实施的项目中,拉市海湿地从原来的“人进鸟退”转变为“人退鸟进”。也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我这个守护者,亲历了湿地生态保护工作的各种磨砺,领略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无尽魅力,无愧于当初立下的保护湿地的凌云壮志。

      今天,我们这些为湿地生态默默奋斗的科研人仍扎根在湿地、行走在湿地。只要一个物种能选择来此栖居,只要湿地的生态能健康地存在下去,我们的心都会一直澎湃。不是湿地离不开我们,而是我们离不开它。

      (本报记者殷泽昊、本报通讯员王艺璇采访整理)

      (本期选题支持:王建宏 张 锐 姚亚奇 冯家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