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10月22日 星期日

    【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69】博采众长、创新不断,成就了咱的京剧!

    作者:本报记者 谢云开 《光明日报》( 2023年10月22日 01版)

        京剧《杨门女将》舞台照 国家京剧院供图

        扫码看视频 赏京剧风华

      【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69】

      璀璨梨园,群芳竞妍,端的是“姹紫嫣红满目春”,而其中,被称为“国剧”者,唯有京剧。不仅如此,京剧还与武术、书法、中医并列,被誉为中国“四大国粹”。

      我国戏曲,林林总总超过360种,为何唯独京剧被冠以“国”字号?

      “戏曲没有高下之分,各花入各眼。从根儿上说,京剧历史不长,是咱各地方剧的‘学生’,没有各剧种的精华滋养,就没有京剧这一出。”说起京剧的历史,京剧表演艺术家、首届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刘长瑜深有感触,“京剧从诞生之日起,便博采众长,不仅融合了多个剧种的曲调优点,还‘跨界’汲取养分,集文学、美术、武术、舞蹈、歌唱、表演于一身,成为中国戏曲中表演体系最完备、流行地区最广、影响力最大的门类,才有了‘国剧’‘国粹’的名头。”

      这个“学生”,是如何成长起来的?

      清朝时期,北京的戏曲舞台群芳争艳,“当时蜀伶而外,秦、楚、滇、黔、晋、粤、燕、赵之色,萃于京师”。其时,京城最流行的是昆曲,被称为“雅部”,而秦腔、梆子腔、汉调等地方戏,被合称为“花部”。

      这样的局面被一支外来戏班所打破。1790年,由三个安庆戏班组成、一直活跃在江浙一带的三庆徽班,由江南北上,在庆贺乾隆皇帝八十寿诞的百戏大汇演中一鸣惊人,于“花”“雅”之争中拔得头筹。此后,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相继进京,形成热潮。

      “四大徽班”风头无两,引得许多秦腔名角、汉班艺人纷纷加盟。徽调、秦腔不再泾渭分明,融合了“西皮”与“二黄”的湖北汉调“皮黄腔”也加入进来,“徽秦合流”“徽汉合流”成为风尚。此后近百年,“融会徽、汉之音,加以昆、渝之调,抑扬转折,推陈出新”,在“京派”张二奎、“徽派”程长庚、“汉派”余三胜等众多名角推动下,一个集中国戏曲文化之大成的新兴剧种逐渐崭露头角——1876年,上海《申报》首次将“京剧”的大名印为铅字。

      “京剧虽以‘京’字闻名,却并不局限于北京一隅。人们常说京剧里的中州韵和湖广音,就源自徽秦合流、徽汉合流这段历史。”刘长瑜说。

      到了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京剧已蔚为大观。生旦净末丑、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舞、丝竹管弦鼓,一应俱全,在造型脸谱、服装佩饰等方面日臻成熟。20世纪二三十年代,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四大须生”,分别创立了独具风格的艺术流派;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等,合力开创了京剧舞台以“旦角”为主的新格局……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留下了许多梨园佳话。这一时期,《宇宙锋》《玉堂春》《长坂坡》《群英会》等经典剧目层出不穷,仅一出《霸王别姬》,经梅兰芳精心打磨,便在30多年中演出逾千场,掀起一次又一次观戏热潮……

      “海纳百川、不断创新,是京剧自诞生之日就融入血脉的基因。咱中国人拍的第一部电影,就是1905年的京剧影片《定军山》!您瞧,谭鑫培先生那一起势,活脱脱一个老黄忠。丰泰照相馆全程跟拍,往前门大观楼这么一放,绝对的万人空巷!再比方说,早在1930年,梅兰芳先生就把《汾河湾》唱到了纽约百老汇;1935年,《霸王别姬》在欧洲演出,高尔基、布莱希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文艺巨匠慕名而来。以梅兰芳先生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跻身世界三大表演体系……”刘长瑜讲述。

      更令刘长瑜感佩的,是这些艺术名家的铮铮铁骨:抗战时期,山河破碎。梅兰芳蓄须明志,甚至连打三针伤寒预防针引发高烧,坚决不为寇仇演出;周信芳排演多出抗战戏,号召民众不做亡国奴;程砚秋、杨小楼、盖叫天等,也纷纷以自己的方式与侵略者抗争……

      滔滔苦难有尽时。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指引下,京剧很快重整旗鼓。一时间,李(少春)派、张(君秋)派、裘(盛戎)派等新的名家流派纷纷涌现;京剧演员与田汉等剧作家携手,创排出许多新戏,使不少传统戏“起死回生”,重新焕发青春……

      “我的父亲、京剧叶派小生艺术创始人叶盛兰,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新编出《柳荫记》《白蛇传》《三打祝家庄》等16出戏,至今长演不衰。他常常念叨:是新中国给了他第二春!”全国政协京昆室副主任、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告诉记者。

      在一代又一代人努力下,京剧的保护与传承不断得到加强。2006年,京剧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京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新时代,古老“国剧”更是与青春“国潮”携手联袂,不断绽放华彩。

      这种华彩,根在传承。

      老一代名家名角,依然活跃。年过八旬的叶少兰,仍担任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班导师,主持“京剧叶派小生艺术人才高级研修班”,倾心尽力培养青年人才。同时,他悉心整理、导演新编历史戏《西厢记》,担任莆仙戏《团圆之后》京剧改编的艺术指导,将“国剧”兼收并蓄的传统发扬光大……

      这种华彩,美在融合。

      中青年艺术家,创意迭出。“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近日,北京京剧院里水袖翻飞、清韵绕梁,一众青年演员纷纷登场,用京剧演绎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的12首歌曲,在原作旋律中融入京腔京韵,打造了一场别出心裁的《京韵红楼》音乐会。梅派大青衣史依弘演绎了世界文学名著《巴黎圣母院》改编的京剧《情殇钟楼》,还将武侠电影《新龙门客栈》搬上京剧舞台,将京剧带入歌剧、新古典音乐里……

      这种华彩,重在开拓。

      挺进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的戏曲短视频《了不起的戏曲》,一上线就收获了千万级播放量;国家京剧院连续数年以“云大戏·过大年”为主题,让海内外观众“云端”一览京剧风采;王珮瑜等京剧演员活跃在新媒体平台,通过创作视频、参加综艺等方式普及京剧知识、推动京剧传播,收获大批粉丝;李政宽等网络歌手,创作的京剧民谣歌曲播放量达到数百万;以武生、武旦造型为创意源泉的国潮游戏“梨园星光”,一经发布,便在玩家中引发热议:“原来京剧服饰也能这么潮”……

      “求新求变,让京剧既传统又时尚。京剧演员应该是程砚秋先生所说的‘最时髦的一群人’,打破藩篱、不落窠臼、不断超越!”史依弘说。

      (本报记者 谢云开)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