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10月22日 星期日

    “互联互通让世界山水相连”

    ——访泰国泰中“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威伦·披差翁帕迪

    作者:本报记者 王思成 《光明日报》( 2023年10月22日 08版)

      近日,泰国泰中“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威伦·披差翁帕迪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开启构建中泰命运共同体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所蕴含的包容普惠、互利共赢理念彻底打破了零和博弈的思维局限,让世界各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互联互通,让发展中国家真正参与到全球治理中。

      威伦表示,历史发展、文明繁盛、人类进步离不开先进思想的引领。习近平主席用“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追求”回答了时代之问,用“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这些中国倡议和理念为人类文明带来和平发展的机遇,为世界的稳定繁荣贡献了中国智慧,是中国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宝贵公共产品。

      威伦说,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来的成就有目共睹,已经有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参与共建,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平台。互联互通让世界山水相连,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长,成就了“陆锁国”变成“陆联国”的自豪与骄傲;互利共赢让各国携手共进,为共建国家带来发展机遇,给予千千万万民众摆脱贫困走向繁荣富裕的信心;命运与共为人类社会擘画了前进蓝图。作为广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倡议为人类社会贡献了至关重要的中国智慧。

      威伦说,“一带一路”倡议为亚太国家发展带来新思路。共建“一带一路”为亚太地区带来了中老铁路、雅万高铁,让柬埔寨有了高速公路,让中国新能源汽车走向各国,助力构建中泰命运共同体、中老命运共同体和亚太命运共同体。

      十年间,中泰在“一带一路”合作上取得丰硕成果。泰中铁路项目是两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开展产能合作的旗舰项目。目前项目一期曼谷至呵叻段正在稳步推进,二期呵叻至万象段正在进行规划设计,预计2028年实现全面贯通。泰中铁路项目建成后,将大幅改变泰国铁路基础设施现状,为泰国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同时与中老铁路联通,畅通中泰人流物流、实现中老泰联通发展,形成贯穿中南半岛的新的铁路大动脉,推动本地区互联互通进入历史新纪元。

      威伦介绍,泰国新任总理赛塔·他威信执政后迅速推出对华免签政策,为增进两国民心相通带来福祉,同时亲自到泰国东北部边境廊开府调研中老泰铁路,加速中老泰交通基础设施和经贸投资互联互通。赛塔总理在会见中国驻泰国大使韩志强时也再次强调,非常重视发展泰中友好关系。

      威伦表示,泰中一家亲,两国顶层构架正在不断完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新成效。泰中两国“一带一路”合作已经从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联通领域,逐渐向数字经济、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等新兴领域拓展。两国还共同发表《中泰关于构建更为稳定、更加繁荣、更可持续命运共同体的联合声明》,进一步为两国“一带一路”合作明确了目标方向。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自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诸多问题和挑战,各国应该团结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从历史宏观角度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从实践层面让世界更加聚焦全球发展、全球治理。

      面对当前的全球局势,威伦认为,当前世界正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正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并未解除,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让世界经济蒙上阴影,科技创新技术壁垒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拦路石。但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发展中国家对于发展的需求更加紧迫,其声音应该得到倾听,应该在全球治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一带一路”倡议反映出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心声,是发展中国家相互团结、打破西方发展话语权垄断的里程碑,也有助于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

      威伦指出,过去十年,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共同创造了辉煌成就,描绘出跨越亚欧大陆、联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宏大愿景,让“一带一路”倡议所秉持的互利共赢理念深入人心,期待与中国携手共赴“一带一路”的下一个十年。

      (本报曼谷10月21日电 本报驻曼谷记者 王思成)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