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10月22日 星期日

    心相约,共盼梦想闪耀杭州

    作者:本报见习记者 刘习 本报记者 王东 《光明日报》( 2023年10月22日 05版)

        10月16日,杭州第4届亚残运村举行开村仪式暨中国体育代表团欢迎仪式。图为当日,中国体育代表团成员在仪式前入场。新华社记者 江汉摄

        10月19日,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火炬传递在杭州市淳安县千岛湖秀水广场启动,并进行首日传递。图为火炬手蔡琼卉在智能导盲犬的引导下进行火炬传递。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摄

        10月21日,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开幕在即,杭州东站内遍布亚残运元素。本报记者 王鲁婧摄/光明图片

      10月22日,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将在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开幕。按照“两个亚运、同样精彩”“两份答卷、同样出色”的要求,杭州亚运会场馆迅速转换、城市无障碍环境不断优化、亚运文明驿站助残服务专员热情上岗,城市的温度遍布赛事筹备和生活服务的各个角落。

      杭州准备好了,将见证一个个奋力拼搏、梦想闪耀的故事!

    场馆“无碍”,护航赛场拼搏

      在杭州亚残运会的19个竞赛场馆中,有17个与亚运会共享。对于同时承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的竞赛场馆来说,各类器材的调试和设施的转换是重头戏。目前,从场馆入口到各个功能区,无障碍环境建设已实现全覆盖,轮椅座席数也从原有座席总量的千分之一调整到了百分之一。

      “杭州亚残运会场馆的转换工作要照顾到残疾人比赛的特点。黄龙体育中心体育场此前用于足球赛事,而在杭州亚残运会期间,这里将承担田径项目的比赛。为此,我们增设了田径器材,有些器材我们还进行了特殊定制。”黄龙体育中心副主任张斌说。

      除了比赛所需器材和设备外,竞赛场馆公共区域设施也需要精心调整。“考虑到很多跆拳道运动员上肢不太方便使用普通马桶按钮,我们特地设计了一个小凸起,方便运动员通过手肘按压。”萧山瓜沥文化体育中心运行团队固定设施主管高利军说。

      亚残运村是赛时重要的非竞赛场馆之一,将满足运动员和随行官员的居住需求。“亚残运村有很多细节让我感动,组委会为我们铺设了很多小胶条、防撞条,还填平了一些有高低差的地方,方便运动员在房间内无障碍生活。”中国游泳运动员蒋裕燕说。

      据了解,为了给运动员提供舒心温馨的居住体验,亚残运村设置了约1100个无障碍床位,同时为部分重度残疾运动员配备了高矮陪护床。此外,亚残运村还配备了30多辆各类接驳车辆,全天候提供无障碍电瓶车、无障碍公交车等交通服务。

      “相比亚运村,亚残运村还增设了轮椅等辅助器具维修中心。赛时,亚残运村里59位轮椅、假肢维修技师将作为特殊的‘医生’提供维修服务,用专业技能为赛会提供保障。”亚残运村村长李火林介绍。

    服务“有爱”,保障通行顺畅

      保障参赛运动员抵离流程顺畅是赛会服务重要的一环。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泰国代表团成员搭乘的包机航班刚一开门,工作人员就送上了转换轮椅。“一共219名代表团成员,其中有78名轮椅旅客,下客舱后的转换轮椅在班机停靠前就已准备到位。”工作人员说,从代表团下机后到乘车离开,轮椅坡道、无障碍电梯遍布抵达全程。

      对舒适的考量体现在居住环境的每个细节之中。“无障碍客房里,床铺高度只有40厘米,这能够让宾客更方便地移动到床上。”亚残奥委员会大家庭饭店工作人员说。

      “我们对运动员可能用到的设备都进行了精心改造。如卫生间的镜子是有前倾和后仰角度的,这让运动员坐在轮椅上就可以轻松照镜子。”亚残运村工作人员表示。

      在杭千高速桐庐服务区,“亚残运青年V站”成为浙江省唯一一个通勤路上的亚残运会服务保障站点。亚残运会期间,每天将有8辆跨场馆接驳车从此经过。“相比亚运会来说,亚残运会的志愿服务需要更加细致,想得再多一点。比如,一些运动员可能不方便打热水或者上洗手间,这就需要我们多留意,在他们有需要的时候及时提供帮助。”站点负责人于艳说。

      进入“亚残运时间”,杭州还以数字赋能,推动城市生活更便捷。杭州公交集团在部分线路率先推出了“盲人乘车引导系统”升级版,方便视障乘客出行;数字人“小莫”的手语讲解覆盖了西湖43处景区、657个景点,让听障人士实现“一部手机畅游西湖”。

      从场馆转换、赛会保障,到城市建设、个人出行,杭州提供了共建共享的平台,让我们共同期待在金秋见证梦想盛放!

      (本报见习记者 刘习 本报记者 王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