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10月21日 星期六

    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理论实践队伍引领 培养优秀数字化人才

    作者:孙乔婧 《光明日报》( 2023年10月21日 08版)

      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自身优势,从理论引领、实践引领、队伍引领方面入手,为推动乡村数字化、信息化治理扎实培养优秀数字化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理论引领 梳理数字化人才培养思路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数字化治理,关键要以“人”为支撑,尤其要充分发挥数字化人才的优势和作用。学院坚持理论引领,科学梳理数字化人才赋能乡村治理的思路,多措并举用数字化技术推进新时代人才培养,致力于为乡村发展培育更多善于利用数字化工具的优秀人才。

      学院与“数字马院”联盟合作举办虚拟教研室集体备课会,以全景式现场直播的方式面向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开展。备课会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菜单式实践教学、自主课堂等课题入手,对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新版教材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共享教学资源、推广教学实践经验。学院在提升自身教学实效的同时,积极帮助参加集体备课的学校和教师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学院联合举办全国高校“数字马院”联盟年会,学习落实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现场推介会精神,共同探讨“‘互联网+’促教育流程再造”“‘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与实践”等主题,为建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平台建言献策。积极构建立体化的思政教学模式,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将数字技术、虚拟仿真技术引入思政课教育教学,创新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使思政育人理论课有虚有实,为培养更多有志投身乡村治理的优秀人才发力。依托2022年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编号:22KDC022)等课题,学院汲取理论经验,为数字化人才培养、乡村治理提供参考。

    实践引领 拓展数字化人才培养路径

      乡村治理的关键在于培养既掌握数字技术又具备实践能力的“新农人”。学院坚持实践引领,从已有研究基础与特色优势出发,凝练学科方向,拓展数字化人才赋能乡村治理的路径。

      学院助力中国农业大学·缙云乡村共富学院建设,积极参与“乡村共富带头人”培训班工作,以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促进共同富裕为主题开展培训,既解决了工学矛盾,也打开了教育教学的新思路。学院与缙云县签订共建“中国农业大学农村基层党建研究中心缙云研究基地”合作协议,双方携手在数字化人才培养、数字化科研合作等方面共同发力,为浙江缙云乡村治理带来更多有益探索。学院先后与江西万载县等多地开展乡村振兴合作,为数字化人才培养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创造条件、提供支持;与大北农集团等农业企业建立深层次、多形式的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合作交流,积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学院带领师生走进北京通州西槐庄科技小院,联学联讲“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深入老槐庄村和马合店村宣讲“乡村振兴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开展“农业技术知识科普培训”,在推进乡村治理中贡献农大力量。

    队伍引领 汇聚数字化人才资源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学院坚持队伍引领,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以促进教师教学发展和成长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着力汇聚数字化人才培养乡村治理的澎湃动能。

      学院举办“求索”青年教师学术沙龙,引导教师坚持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教学相长;引导教师坚持教学科学性、学术性与思想性、政治性相统一,让课堂突出“农”的特色;举行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经验交流会,鼓励青年教师切实提升思政育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学院联合多家单位,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同主办思政教师成长沙龙,吸引超过4500人次在线上收看。学院连续5年开展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升专题培训,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增强思政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先后组织教师赴南京、天津等地开展实践研修,积累数字化人才培养新素材,开阔数字化人才培养新视野。

      (作者:孙乔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