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10月13日 星期五

    看!大地也有向美之心

    讲述人:江西省赣州市作协副主席 范剑鸣

    作者: 《光明日报》( 2023年10月13日 07版)

      【讲述】

      2008年,我第一次前往赣江源头所在地——瑞金市日东乡,就陶醉在广袤的青山绿水中。保护区工作人员对事业的忠诚,让我深深感动。他们扎根在赣江源头,有的练就了深夜听车辨盗的“特殊功能”,有的为救护冬眠的大蛇而忘记危险……内心的激动催促着我创作一部大型组诗,来歌咏这片武夷山西麓的风物。前后三年时间,我陆续完成近百首赣江源题材的作品,并收进诗集《大地庄严》。

      生态文明的现代诗,要区别于模山范水的古典山水诗或田园诗,就必须对现代文明进行一定程度的理性阐述。在瑞昌的最美长江岸线,我盯着母子海豚的雕塑久久无言;在万安的乡村振兴示范点,我看到保护与开发如何有机结合;在鄱阳湖边,我听到公安人员讲起令人痛心的“鹤案”……这些零星的印象,慢慢在我脑海中累积沉淀。2021年,诗刊社组织“百年路、新征程”创作活动,我应约参与了生态文明主题的诗歌采写,利用积累的素材创作了一组诗歌《我看到了大地的向美之心》。

      近年来,在采风过程中,我注意到在乡村大地上“复活”的水车。在赣南土地上,水车关联着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油茶。我曾连续八年跟踪采访瑞金一家现代化油茶企业,创作了长篇小说《水车简史》,塑造了赣南群山中一个生态向好、村容向美的村庄形象。在赣南梅江边的一个山村里,我曾有过四年的驻村扶贫经历,后来,这些素材进入了我的中短篇小说及散文集《风吹蒿莱》,以呈现生态文明给这个山村带来的变化。

      在今后的创作路上,我会继续把生态文明作为母题,以文立心,引导公众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项目团队:

      本报记者 张胜、王建宏、张锐、张文攀、任爽、颜维琦、宋喜群、王冰雅、胡晓军、李玉兰、王洋、赵屿、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杨友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