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10月13日 星期五

    把笔端对准奔走大地的真专家

    讲述人:上海市作协理事、散文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 朱大建

    作者: 《光明日报》( 2023年10月13日 07版)

        2021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孔海南(右)在云南大理洱海科考船上参与水样采集。光明图片

      【讲述】

      海菜花在洱海的清水中生存了几百万年,被称为“水质试金石”:水清,花妍丽;水污,花枯萎。原本,每年的五月到十月,海菜就会成片成片地开花,可后来,洱海污染严重,海菜花也就杳无踪影了。好在经过以孔海南为代表的科学家团队及各级政府、企业、当地民众等十多年坚持不懈的治理保护后,洱海重返清澈,自然生长的海菜花重新出现在洱海里。《海菜花开——洱海边的重托与守望》,就是一本以海菜花命运变迁为主题的生态纪实文学。

      2021年8月,我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委托,撰写一部反映孔海南教师团队治理洱海的报告文学。动笔写作前,是漫长的采访。从2021年夏天起,每周一至两次,孔教授像给学生上课一样,一边放自己制作的PPT,一边讲述他的水生态治理故事。

      对我来说,这既是采访,也是学习。要想写好这个水生态环境学者,必须“钻”进他的专业里,在很短时间里成为内行,再用我的语言写出他的故事。这样的学习式采访,持续了四个多月。其间,我还跟着孔教授去大理,全程参加“2021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去右所镇松曲村看农民采摘人工种植的海菜花,看罗时江1500亩倒锥子型人工湿地,看洱海的源头茈碧湖,并采访了卖海菜花的电商女主播以及协助孔教授做洱海生态治理工程的老朋友……一次次深入采访,让我对洱海治理的艰辛过程有了更多了解。初稿写完后,为了让故事更加丰满,我又随孔教授去了洱海,补充采访多位“治水人”,同时将苍山洱海的历史文化、美丽风光、白族风情融入书中。

      与一般人印象里的科学家不同,孔教授带着学生深入乡村,十几年如一日,将学术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如今,他带出的一批又一批学生,已经成为“接力治水人”。

      这些故事这些人,不就是生态文学所应关注的吗?

      项目团队:

      本报记者 张胜、王建宏、张锐、张文攀、任爽、颜维琦、宋喜群、王冰雅、胡晓军、李玉兰、王洋、赵屿、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杨友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