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10月12日 星期四

    湖北医药学院:聚焦新医科建设 推动“一专多能”融合培养

    作者:王云甫 《光明日报》( 2023年10月12日 09版)

      加强研究型、复合型和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新医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年来,湖北医药学院坚持服务健康中国、教育强国战略需求,以培养“一专多能”适用型医学人才为己任,着力强化医学生专业素养以及辩证思维能力、临床动手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健康管理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等,全面提高医学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课程体系化设置:打破学科界限,建立系统观念

      作为全国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单位,自2012年以来,湖北医药学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2.0”,坚持产出导向,注重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构建以学生学习成长为中心的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实施“以系统整合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公共基础模块、人文社科模块、系统模块、技能模块、临床核心模块五大课程模块,有效减少课程间的交叉重复。临床学院与附属医院共同重构教学过程,在教研室层面建立疾病教学组,依据系统、器官、疾病的顺序形成新建课程内容层级,打破原有临床科室建制和临床课程体系。学校充分利用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临床基本技能训练,注重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突出临床实践能力的锻炼,努力提升医学生临床整合思维和临床综合运用能力。

      学校以“大健康”理念为指导,持续优化专业布局,新增智能医学工程、生物医学科学、生物信息科学等“四新”专业,培养国家紧缺的儿科学、精神医学、预防医学等拥有优势学科支撑的医学人才。深化学科大类交叉,开设健康管理和医学人工智能两个微专业。施行公共管理双学位、临床医学第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改革,将“互联网+健康医疗”“人工智能+健康医疗”等医学领域最新知识更新到教学内容中。建设疾病预防、疾病诊疗、疾病康养和药学4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群,分别对接省市医养健康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通过培育新学科和新专业,多学科多专业深度交叉融合,建立起系统的医学观念。学校两大主干学科中,临床医学已稳居ESI全球排名前3‰,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师资混合式组建:打破专业壁垒,建立整合视野

      学校打通强化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路径,深入实施临床学院与附属医院、专业学院与附属医院、专业学院与临床学院之间的“双院融合”,打造“教学、科研、医疗服务”联合体。各临床学院与附属医院联动引才,实行高端人才校院双聘机制,鼓励并支持优秀人才在学校和各附属医院间“双聘双评”,进一步提升人才资源共享、人才使用效益及学科交叉融合水平,提升学校及附属医院教学科研及临床诊疗水平,打破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两张皮”的局面。学校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医教协同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让临床医生走上基础课讲台,参与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将理论知识与临床案例相结合,让基础课堂变得更加生动,使学生通过临床案例增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同时,请基础课老师走进临床,提升师生用基础医学思维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学校树立“教师跨界发展”新理念,鼓励团队合作授课、资源要素共享、人员双向流动互助培训,并形成相对完善和动态调整的人事管理机制,推动教师从“单科独进”走向“跨界融合”。探索学科群与单一学科、科研团队与科研工作者个人、教研室与教师个人整体贡献度与个体贡献度加权衡量评估办法,引导教师增强大局意识、团队意识、协作意识、奉献意识。设立跨学科研究的生物医药研究院,以重大项目为纽带,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加强医研协调攻关,提高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水平,建立有利于师资跨学科聘任、人才跨学科培养、资源跨学科共享的制度环境。建设PI(学术带头人)实验室,给予PI特殊津贴和经费,根据科技攻关需要给予研究生招生倾斜支持,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组建“大平台+导师组+PI团队+硕士生+本科生”团队,强化科教融合、团队育人。

    育人项目化推进:打破部门界限,健全协同机制

      学校将人才培养的重心从单纯的疾病诊疗扩展到预防、治疗和康养等全过程,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进一步强化协同育人。贯通教学、科研、医疗服务各环节和通识教育、基础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等各阶段,创新医教协同机制、科教协同机制、医科协同机制,完善教学支撑科研和医疗、科研反哺教学和医疗、医疗提供教学实践和科研问题的良性互动机制。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管理服务等各环节,思想政治工作与学院学科专业特色、学科专业发展有机结合,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与作风锤炼有机融合,深入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实现学校人人有育人职责、事事有育人元素、处处有育人实践、时时有育人成效。

      对标临床医学岗位胜任力,学校以培养质量为生命线,聚合校内外各类育人资源,实现育人主体、时间、空间3个维度的有效协同。着力培育医学生“大医品德”,以全域党建引领引导学生“明大德”,以全员思政实践引导学生“守公德”,以全时监督管理引导学生“严私德”。实施教授、博士、专家、管理干部、文化学者、社会爱心人士共同参与的“六个一百”育人示范工程,推动实验室、课题组、科研团队与创新人才“双选”互动,机关职能部门与学生班级“结对互联”,协同育人氛围浓厚。学校建成国内一流的生命科学馆,在医学院校中率先实施书院制改革,探索出了一条思政型书院建设的新路径,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考评多元化改革:打破单向维度,建立“全人”理念

      按照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总体部署,学校积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打破传统侧重知识和技能考核的单向维度,充分借鉴医学教育质量评估和认证标准,将“学术能力、临床技能、沟通与人际关系能力、职业道德和伦理素养、团队合作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等素质能力纳入评价重点,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个体生命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谐、持续发展”的“全人”理念,以评价的“指挥棒”引导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全人”。

      学校着力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建立形成性、终结性、临床技能“多站式”考核相结合的全过程评定体系。同时,积极发挥互联网在教学活动中的“工具性”作用,协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进一步探索操作性强、有特色、适合教学实际情况的教学评价体系建设,丰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质量的评测。学校综合应用笔试、口试、非标准答案考试等多种形式,科学确定课堂问答、学术论文、调研报告、作业测评、阶段性测试等过程考核比重,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以考辅教、以考促学,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科学合理制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要求,严格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管理,对形式、内容、难度进行严格监控,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作为湖北省和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唯一独立设置的一所西医类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湖北医药学院将坚持以新医科统领医学教育创新,优化医学学科专业结构,以“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的新定位持续推进学科交叉融通、基础与临床整合、医学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加快培养卓越医学人才步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高校作为,贡献医学担当。

      艾瑞深校友会大学排名最新数据显示,湖北医药学院医学技术学科全省排名首位,口腔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学科位列全省第三,药学学科位列全省第四,以5项最好学科位列湖北省第14名。麻醉学(全国排名第5)、护理学、药学、临床医学等专业进入中国一流专业行列,占专业总数的17.4%。综合排名全国第205名,中国医药类大学第29名,办学层次属区域一流大学。

      (作者:王云甫)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