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10月12日 星期四

    “一带一路”搭建起心意联通的桥梁

    作者:本报记者 鲁元珍 《光明日报》( 2023年10月12日 15版)

        由中企承建的“一带一路”项目佩列沙茨大桥成为克罗地亚南部的地标性建筑。新华社发

        舞蹈艺术家在第11届中国·南亚东南亚艺术周开幕式上表演印尼舞蹈。新华社发

        在北京服贸会文旅服务专题展区,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乌干达的展商在展台展示手工艺品。新华社发

        中老铁路开行国际旅客列车,乘坐首发列车的旅客在车上合影留念。新华社发

      【“一带一路”十周年·民心篇】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是共建“一带一路”的社会根基和人文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积极架设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深入开展教育、科学、文化、体育、旅游、卫生、考古等各领域人文合作,加强议会、政党、民间组织往来,密切妇女、青年、残疾人等群体交流,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多领域深化合作,民众之间交往日益密切,不断增进了解,凝聚共识,增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与信任,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打下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1.文化旅游拉紧民心相通纽带

      近日,在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上,一场场精彩多元的展览让来自各国的特色文化产品大放异彩——被誉为“天下第一简”的《仪礼》简令人叹为观止,主宾国土库曼斯坦的特色服饰和乐器充满异域风情,“丝绸之路绘画艺术精品展”让西方油画和中国传统国画汇聚一堂……

      千百年前,一条古丝绸之路绵延欧亚大陆,各民族多元文化在这里交织碰撞,不仅促进了商贸往来,更促成了各国人民的相遇相知。今天,丝绸之路上汇集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我国与共建国家在文化旅游领域合作日益密切,推动了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搭建起各国人民心意相同的桥梁。

      很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是我国游客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十年间,我国与多个共建国家互办艺术节、电影节、音乐节,共同举办旅游年等。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让更多国际友人深入了解到中国文化的魅力。8月的广西百色,第22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迎来了来自世界120个国家的138名选手,他们不仅在这里一起交流学习,还亲自体验绣球制作、壮锦制作等传统民俗,亲眼见证中国的发展成就。

      “‘一带一路’文化建设帮助各国彼此理解各自历史,推动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李丹认为,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广泛开展的人文交流合作建立了良好的交流渠道,促进了文化交流互鉴。

      十年间,“一带一路”文化旅游领域合作成果斐然。2014年,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中国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双向旅游交流超过6000万人次,52个相关国家实现免签或者落地签。今年5月,在陕西西安举办的中国—中亚峰会上,中国与中亚五国共同制定中国—中亚旅游线路,并邀请中亚五国参与实施“文化丝路”计划,进一步加强旅游合作。9月,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成立系列活动在江西省景德镇市举办,将建立丝绸之路沿线城市旅游交流合作长效机制,目前已有来自亚洲、欧洲、非洲、美洲26个国家的58个海内外城市作为创始会员加入联盟。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我们与144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和旅游合作文件,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博物馆联盟、艺术节联盟、图书馆联盟和美术馆联盟稳健运行,成员规模不断扩大,目前中外成员单位已达562家。”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说。

    2.人才建设打下共同发展基础

      “亲眼看到中国高铁的神奇之处,让我深受震撼,希望通过学习收获真正的技术,将来服务于自己的国家。”在武汉高铁训练段的模拟驾驶室里,一位来自老挝的学员发出由衷感慨。

      武汉高铁训练段是全国最大高铁“驾校”,每年都会培养大量中外高铁人才。“很多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外籍学员到这里学习培训,我们给他们展示中国高铁的装备制造成就,带他们学习中国高铁的先进技术。”武汉高铁训练段动车组司机教研室主任徐维军说道。十几年前,徐维军还是一名被派往瑞典学习动车组技术的“学生”,如今,他从“留学生”变成了“国际教头”,带领团队先后为20余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800余名外籍学员提供培训。

      在辽宁大连,大连海事大学的一艘教学实习船“育鲲”轮,如今成为中国海事教育的“友好使者”。

      “我们每年都会开展访问交流与合作,已应邀成功访问了泰国、日本、印尼、柬埔寨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大连海事大学教师高剑桥向记者介绍,在访问活动中,学校与海外的海事院校建立联络,邀请各国学生上船参观学习,进行实践操作,还通过开展联谊、座谈等活动让各国学生建立了深厚友谊,“这样的活动不仅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和航海文化,也充分展示了我国高等航海教育实力”。

      各行各业的技能培训,教育领域的经验共享,企业间的友好往来,人民间的互帮互助……多年来,各国加强人才交流互通,共同见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发展历程。在教育领域,我国与24个共建国家签署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在54个共建国家设立153个孔子学院、149个孔子课堂;在20个国家建成21个鲁班工坊,将中国职业教育成果与其他国家分享,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青年技能人才。

      我国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带动大量优秀企业“走出去”,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加大科技、交通、电力等各领域投资力度,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切实为东道国增加了就业和税收,促进经济共同发展。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已经成为深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截至目前,“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吸引了全球超过四分之三的国家参与,为共建国家创造了42万个工作岗位,帮助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快经济发展。

    3.“小而美”工程惠及更多民众

      “我看到菌草技术帮助许多国家的大量贫困农户快速脱贫,还为当地培养了大量菌草从业人才。希望这项造福人类的技术可以继续推广下去。”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林冬梅已投身菌草事业20年,见证了菌草技术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为当地增加就业、农民增收和环境保护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农业、减贫、卫生、健康、气候、环境等问题,都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十年来,一个个“小而美”的民生项目,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带来发展实效和民生实惠,让共建“一带一路”成果更好惠及民众,促进“心联通”,为各国共同繁荣带来机遇。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各领域,我国与共建国家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日益深入——建设“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以信息技术提供“一带一路”环境政策、低碳绿色技术、环境状况等信息。“绿色丝路使者计划”通过环保能力建设、产业合作对接等活动,分享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目前已培训了120多个国家3000多人次的环境管理人员和专家学者。我国发起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目前已有42家中外机构加盟。我国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签订建设绿色“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与共建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50多份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文件,与28个共建国家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

      十年间,我国不断扩大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合作,提供有关医疗援助,提高协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累计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0亿剂新冠疫苗,其中很大一部分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我国持续实施乡村减贫推进计划和减贫示范合作技术援助项目,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民生工程快速提升共建国家百姓获得感,‘小而美’项目通民心、达民意、汇民情,扎扎实实地解决了当地民众关心、焦心的难题,切实帮助他们增加了收入、提升了发展条件。”商务部研究院“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研究所所长祁欣说道,这些项目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创造更好条件,也彰显出中国致力于与共建国家开展广泛合作、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懈努力。

      (本报记者 鲁元珍)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