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由中国作协主办的王蒙文学创作70年座谈会在京召开。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表示,王蒙是一位朝乾夕惕、久久为功的文艺创作者。70年的卓越创造,凝聚着他对党和国家、民族真挚的爱,凝聚着他杰出的才华和智慧,成就了当代文学史上的非凡篇章。
1953年深秋,19岁的王蒙写下了“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此后,他的创作如发源于高原的激流,满载纯真、热情,以及对人民和生活的爱,在大时代的风起云涌中一路奔腾,汇入博大而深邃的文学之海。
如今,他的创作生涯已有70载。据统计,王蒙的作品达2000万字,出版了百余部小说、散文诗歌和学术著作。
不仅展示了一部从黑白到彩色的平面文学史,更描绘出一部立体的社会主义文化生产发展史
座谈会上,《人民艺术家·王蒙创作70年全稿》揭幕,皇皇61卷著作如山峰般排列,接受着在场所有人的瞩目和敬意。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感慨,这样的时间跨度,这样的体量和质量,在当代作家中可谓罕见。
打开王蒙的作品库,“时代”是最为耀眼的关键词。从《青春万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一直到改革开放后的《蝴蝶》《布礼》《活动变人形》等,再到“季节”系列长篇小说,以及新时代以来的《笑的风》《霞满天》等——王蒙为共和国留存了丰富的文学档案。
《小说选刊》杂志社主编徐坤认为,王蒙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他个人所走过的风雨文学路,不仅展示了一部从黑白到彩色的平面文学史,更描绘出一部立体的社会主义文化生产发展史。
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王蒙还满怀热情地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浩大工程中,先后出版了《老子的智慧》《庄子的奔腾》等著作,对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进行了系统解读,是经典重释中一道独特的风景。他解读《红楼梦》和李商隐等人作品的著作,在读者中引起广泛反响。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认为,王蒙写作的意义已不限于文学、文化的范畴,他以促进社会繁荣进步、维护民族团结和睦、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为己任,就社会及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写了大量作品、做了很多工作,是一位自觉地负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党员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一个作家与人民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他才赢得了人民真诚的喜爱
座谈会当日,“新中国文学的‘金线与璎珞’——王蒙文学创作70年文献展”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开幕。一面蓝黄交融的墙面上,汇集着“王蒙创作金句”。其中,“永远和人民在一起,做人民的代言人”格外醒目。
生活与人民,是支持王蒙创作的不竭源泉。1963年底,王蒙一家远赴新疆,一去就是十六年。王蒙在伊宁市巴彦岱红旗人民公社第二大队生活了六年多时间,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既锻炼了意志,又培养了对人民的感情,更收获了一份厚重的礼物——《这边风景》。
长篇小说《这边风景》被誉为“《清明上河图》式民俗画卷”,讲述了中国西部地区独特风土人情和多民族团结发展的真实生活情景,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这边风景》为我们呈现的不只是空间地理意义上的辽阔。”在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看来,这种辽阔进入了王蒙的生命,塑造他的性格,改变他的认识,也成就了他的文学。
张宏森指出,王蒙从人民当中,从生活当中,从雪山、戈壁、绿洲、草原上获得了快乐、沉稳和从容。正是因为一个作家与人民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他才赢得了人民真诚的喜爱。
2019年9月,王蒙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
有了充沛的生活养料,艺术之思便自由而又深刻、灵动而又坚实。1979年10月21日,王蒙在《光明日报》发表小说《夜的眼》,与他的《春之声》等作品一起开新时期文学“东方意识流”创作探索之先河。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恋爱的季节》等“季节”系列小说以恣肆的文体书写人的命运,至今影响深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指出,之前很少有人把王蒙视为典型的现代派作家,现在看来,他在推进现代派文学发展中,贡献是很大的,像他的《杂色》《十字架上》《活动变人形》都具有代表性。
“我摊上事儿了!”听了大家的发言后,王蒙说了一句新学的网络语,逗笑了在场所有人。他细数了在创作过程中,受到的党的眷顾、遇到的知心朋友、读过的文学作品、接受的生活滋养,以及支撑他源源不断创作的所有人事物。“我摊上的好事儿太多了!”他说。
“王蒙文学创作70年文献展”的封面上,印着王蒙的一首诗:“耄耋初度复何之,键雨书潮堪自持。忧患春秋心浩渺,情思未减少年时。”这是他创作的写照。在生活的辽阔海洋中,王蒙一如既往地不懈书写,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着新时代璀璨的文学风景。
(本报记者 刘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