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来,累计开行7.7万列,运送货物731万标箱,货值超3400亿美元,通达欧洲25个国家的217个城市……古丝绸之路的声声驼铃,化作当代“钢铁驼队”的火车轰鸣。中欧班列昼夜奔驰不息,连点成线、织线成网,串起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放合作的新丝路,成为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桥梁。
10年来,中欧班列(郑州)由每周单趟对开增至每周最高往返34列,承运货物由最初的单一产品拓展至上万种产品,铁路运量、运力不断提升。
“国产新能源整车‘坐’着中欧班列(郑州)远销欧洲,今年以来,通过我们运送的新能源汽车达300多辆。”上海台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郑州分公司总经理孔卫东说。
国铁集团呼和浩特局呼和浩特机务段内燃机车司机林俊波,见证了二连国际口岸站出入境货物量的不断攀升。“班列开行数量从每月50余列增加到现在的250多列,途经二连站的班列线路从原来的2条增长到68条。”林俊波说,“我负责的就是中欧班列在国内的最后一棒。”
“搭乘”中欧班列进出口的商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出口中欧班列运输的商品从最早的服装鞋帽、建材和小家电,发展为汽车、机械和手机电脑等高附加值商品,这是中国制造走出中国、逐渐在国际产业链上向高端攀登的生动写照。
在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场站内一排排集装箱整装待发,3台高大的轨道吊正将这些货物装上X8103次中欧班列。“以前在海港才能见到这样的装卸场景,如今,龙门吊也应用在了陆港上。”国铁集团沈阳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沈阳海关所属辽中海关副关长王焕介绍,这些龙门吊上安装了轨道吊装信息采集系统,在装卸作业的同时,集装箱箱号、箱体总重量、偏载偏重等信息可以被瞬时检测上传,数据验证通过后,整列火车即可放行,减少了一次装卸和短驳作业,运输效率显著提高。
9月18日上午,随着一声汽笛长鸣,一列搭载着54个集装箱汽车配件、日用品等货物的中欧(中亚)班列从天津新港站开出,将经二连口岸驶向蒙古乌兰巴托。
“以前,海铁联运集装箱货物从天津港海运进境后,需先卸至码头堆存,同时向海关申报,再安排车辆从码头提至铁路场站,需花费2到3天作业时间。”天津新港海关综合业务三处多式联运业务科科长薄晓晖说,如今,依托天津海关“船边直提”改革措施,货物在卸船时即可由车辆直接运至铁路场站,省去了中间在码头堆存、搬倒等环节,平均时间可压缩至3小时以内。
以前是一摞摞单证送往海关,现在是电子数据直接传输。在满洲里铁路口岸,95306“数字口岸”系统的应用,实现了通关无纸化。“有了无纸化通关,我们不用去海关和铁路排队办理手续,通关时间极大缩短,为货主节省了运营成本,加快了集装箱的周转率。”中国外运华北有限公司满洲里分公司报关部经理刘洪杰说。
“满洲里口岸在全国最早投用95306‘数字口岸’系统,大大压缩了口岸的通过时间。”满洲里站国际联运交接所主任陈建军介绍,过去从海关申报到放行最快也得半天时间,现在30分钟就可以完成,最快的只需要几分钟。
班列联通欧亚,丝路风笛长鸣。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中欧班列开行11638列、发送货物126.2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0%、23%,正朝着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加安全的方向发展。
(本报记者 董蓓 本报见习记者 闫丛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