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9月27日 星期三

    【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66】本届亚运火种,映着五千多年的文明

    作者:本报记者 李韵 王笑妃 《光明日报》( 2023年09月27日 01版)

        良渚博物院外景 王笑妃摄/光明图片

        扫码看视频 游览良渚古城

      【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66】 

      杭州亚运会火种,来自浙江良渚。

      亚运盛会,举世瞩目。火种,为何选自良渚?

      “良渚古城遗址为中国以及该地区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认同、社会政治组织以及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证据,同时揭示了从小规模新石器时代社会向具有等级制度、礼仪制度和玉器制作工艺的大型综合政治单元的过渡,代表了中国在5000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杰出的早期城市文明代表。”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或许就是答案。

      “良渚文化被发现前,虽然‘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说法广为流传,但因为缺乏考古实证,国际上一度认为,以殷墟甲骨和殷商时代青铜器为证,中华文明只能上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而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让中华五千多年文明成为信史!它还印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质,并为我们研究世界城市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参考。”良渚博物院社教专员沈奕婷对记者说。

      这一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源自一位年轻人的执着。

      1936年,当时在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今浙江省博物馆)任职、年仅25岁的施昕更,回老家良渚镇做地质调查时,发现了几片“黑色有光的陶片”。经过比对,他意识到这些黑陶片非同一般,立即向西湖博物馆馆长董聿茂作了报告。在博物馆支持下,施昕更组织了3次发掘,获得了大量的玉器、陶器、石器实物资料,确认了良渚一带存在着史前文化遗存。施昕更写下5万余字的《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但由于日寇铁蹄逼近杭州,施昕更的进一步研究工作不得不搁置……

      抗战胜利后,良渚考古才继续进行。1959年,中国现代考古学奠基人之一夏鼐,将这一古老文化命名为“良渚文化”。

      自施昕更首次发掘后的80余年间,四代中国考古人在这里陆续发掘出反山王陵、瑶山及汇观山祭坛等300余处重要遗址,一个距今5300年至4300年的稻作文明渐渐现出真容……

      仲秋,记者来到良渚。但见白鹭轻盈地掠过稻田,云气岚光倒映在明镜一般的湖泊水面上,汀草离离,葭苇丛丛,好一幅江南水乡图!

      “良渚,意为‘美丽的水中小洲’。这里的先民创造了以黑陶和磨光玉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讲解员黄晖细细道来。

      如今,古城遗址的地表建筑多已不见,只用郁郁葱葱的狼尾草、三叶草,标识出先民们“堆墩”而居的生活区域——居中占地约30万平方米的莫角山土台,是昔日宫殿所在的贵族区,外层是普通居民住所,再往外,是宏大的水利系统、一望无际的稻田。王陵、粮仓、城门、玉器作坊……星罗棋布,点缀其间。

      “整个古城遗址有290多万平方米,比400个现代足球场还要大!出土的玉器、陶器、石器、漆器等,有1万多件,玉器占近七成。”黄晖介绍。

      “在宫殿区南部的‘国家粮仓’中,发现了近40万斤炭化稻谷,可满足约2万人的粮食需求,足见当时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城市出现的状况;以随葬玉器不同数量和材质区分墓葬等级,意味着5000多年前,这里已经以玉器明尊卑、别贵贱,出现了社会分工、阶层分化;而整个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的土石方总量高达1005万立方米左右,如果不是王权国家,怎可能有如此庞大的社会组织力和动员力?”沈奕婷向记者详细解释,“良渚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证据,也为后来的历史学和考古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到良渚遗址调研,坚定的话语重若千钧。

      此后,良渚遗址保护进入全新阶段——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立、《杭州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批准实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今,良渚引进了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和设备,对古城遗址进行了全面保护与修复。

      “在现代科技加持下,我们不但破解了江南潮湿环境下土遗址保护的一些难题,还推动文物数据上网上云,建设遗产管理‘数字驾驶舱’,跃入了‘数字智治’时代!”黄晖向记者表示,“一手阻挡岁月摧折,倾力守护宝贵遗址;一手擦亮文化印记,积极推动文旅产业。要让更多人来此触摸良渚文化流风遗韵,在‘神王之国’探赜索隐。”

      如何“讲”好良渚文化?

      走进遗址公园数智体验馆,借助5G、VR、AR等手段,良渚先民“郊野渔猎”“洲渚伐木”“舟楫穿梭”“抛砂解玉”等生产生活场景鲜活重现,观众正排着队体验,与先民共同捕鱼狩猎,来一场“穿越之旅”。

      距遗址公园几公里的良渚博物院里,热爱历史的赵先生专程带11岁的儿子从北京来参观。“我以为五千年前的人还在茹毛饮血,没想到,那时的人们已经建造起这么宏伟的宫殿、城墙,真伟大!”男孩激动地竖起了大拇哥。

      如何“用”好良渚文化?

      在遗址公园里来一场“圣地跑”,再拿起手铲,体验考古发掘的苦乐;在博物院来一次“良博盲盒”闯关体验、听一场“良·雅·集”音乐会、观一幕《来自良渚的想象》儿童剧;到博物馆不远处十余家玉石雕刻大师工作室、多家文创设计企业云集的“梦栖小镇”,挑几样带有良渚元素的文创产品回家,让古意融入日常生活……

      不仅如此,世界遗产,惠及世界。从2020年开始,杭州将每年7月6日定为“杭州良渚日”。今年“杭州良渚日”,“良渚与世界——‘良渚古城·雅典卫城’中希文明对话”活动火热展开。水乡泽国的良渚古城与高丘之上的雅典卫城,展开了一场文化互鉴的“跨时空对话”。

      在良渚博物院游客中心,一位身穿中国风连衣裙、戴着金色玉猪龙耳环的外国志愿者引起了记者注意。“我之前在美国学东方学,来中国后,就住在良渚边上。能与世界遗产为邻,心里别提多自豪了!”她说。

      (本报记者 李韵 王笑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