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9月25日 星期一

    【文化评析】在乡村“音乐健心”

    作者:傅聪 《光明日报》( 2023年09月25日 02版)

      【文化评析】 

      乡村振兴战略承载了亿万农民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殷切期盼。乡村振兴是乡村的全面振兴,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振兴,也包括文化和心理层面的振兴,而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和心理健康涵育方式,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中,应该发挥出其特殊的意义和功能。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音乐作为乡村文脉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文化中的重要符号,也是新时代传播正能量、增强文化自信,传承良好乡风家风、建设和美乡村的重要方式。它既能发挥移风易俗、培根铸魂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又能发挥慰藉人心的疗愈功能,可以构筑起乡民与乡村之间牢固的情感纽带。

      作为一种天然的心理疗愈和文化传承方式,音乐融入乡村振兴进程有着必然性和可行性。首先,中国乡村文化有独特的自然美、哲学美、人文美。乡村是中国人联结故土的情感寄托地,也是维系情感与关系的心灵修复地。在这里,人们很早就意识到顺天应物的生存法则,懂得用音乐来表达天、地、人之间的联系。可以说,音乐疗愈的思想在乡村自古就有,与乡土价值体系下的传统哲学理念、审美经验和文化传统有着天然的契合。

      其次,我国乡村的音乐资源相当丰富,有其特殊的文化属性与内涵,也是乡民们最喜闻乐见、最便捷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音乐健心”作为一种低成本、无侵入的方式,完全可以助力回应乡村居民在心理健康领域的诉求。

      再次,我国农耕文明在历史发展的文化长河中,凝结了乡村居民对生活区域的深厚情感和乡土情结,有机会转化成为引导性的价值力量。“音乐健心”不仅有助于提升和改善乡村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还可以助力培育健康的文化价值观,如团结、和谐和尊重自然等,帮助他们重建对乡村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推动广大乡民积极投身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事业中。

      综上所述,“音乐健心”强调的是本土文化对乡民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并为乡村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应充分了解乡民的意愿和需求,充分考虑文化艺术的“在地性”问题,通过“音乐健心”凝心铸魂,充分激发乡民的内生动力。这项久久为功的事业,不仅需要音乐专业人士的融入,也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以及文艺服务、社会服务志愿者的加入,进一步激活传统乡村音乐文化的潜在价值,更好发展和反哺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活力。

      (作者:傅聪,系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博士)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