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十周年·贡献篇】
编者按:
自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提出以来,“一带一路”建设已走过十年历程。作为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一带一路”倡议搭建起世界互联互通的桥梁,推动中国和世界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从经贸、交通、农业到人文领域,十年来,各领域的深化合作取得一系列务实成果,为各国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自今日起,本报经济周刊推出“一带一路”十周年系列报道,以各国合作共赢新图景,展现“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蒙古国传统舞蹈、伊朗乐队表演,充满异域风情的节目太精彩了。”在近日举办的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特色文化展示活动亮相文旅服务专题展,吸引了大量观众围观。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我国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不断扩大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共识,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已经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发展为精谨细腻的“工笔画”。
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
亚欧大陆上,“钢铁驼队”驰而不息。
7月29日,今年全国第10000列中欧班列开行,满载货物的X8020次中欧班列,从义乌西站启程,驶向西班牙马德里。1至7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0176列、发送货物110.4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3%、27%。
如今,中国境内已铺画时速120公里的中欧班列运行线86条,联通中国境内112个城市,通达欧洲25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00个城市,以及11个亚洲国家和地区超过100个城市。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明星品牌,中欧班列已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有力促进了共建国家互联互通。
不仅是中欧班列,中老铁路这条全长1035公里的“钢铁巨龙”,以及中印尼合作建设的雅万高铁等项目同样是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实践。
4月13日,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正式开行,昆明至万象可实现乘火车当日通达。7月25日起,中老铁路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截至9月3日,中老铁路通车21个月以来,全线累计发送旅客超2090万人次,运输货物超2536万吨。这条“黄金大通道”促进了中老两国以及共建国家间的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
雅万高铁连接印尼首都雅加达和西爪哇省省会万隆,全长142.3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9月7日,雅万高铁开通运行,两地间最快旅行时间由3.5小时压缩至40分钟;10月初,将正式售票开始商业运营。这标志着印尼迈入高铁时代,中印尼共建“一带一路”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
基础设施是互联互通的基石,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
记者从国家发展改革委获悉,十年来,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持续推进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传统基础设施项目合作扎实推进,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合作亮点纷呈,成功建设了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中老铁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比雷埃夫斯港等一批标志性项目。
其中,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已覆盖我国中西部18个省(区、市),货物流向通达全球100多个国家的300多个港口。这些开放大通道为发展经贸和产能合作、拓展能源资源合作空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表示,共建“一带一路”把“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把“软联通”作为重要基础,把“心联通”作为重要保障。当前,“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已经基本形成,空中丝绸之路建设进度加快,国际航运规则标准对接等“软联通”进展也较快。
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
9月5日,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发布了《全球发展报告2023》。报告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帮助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
政策沟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保障。
数据显示,十年来,我国已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覆盖我国83%的建交国,遍布五大洲和主要国际组织,构建了广泛的“朋友圈”,政策沟通更加广泛深入。
我国加强与共建国家在发展战略、发展规划、机制平台、具体项目方面的对接,政策沟通的领域和渠道不断拓宽,促进了各国间战略对接和政策协调,克服了经济发展水平、制度体制、政策法规、文化风俗上的差异,凝聚了在战略、决策、政策和规则上的多元化需求,在达成理念共识、深化利益融合、促进政治互信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并形成了政策沟通长效机制。
我国已成功举办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各参与国家和国际组织深化交往、增进互信、密切往来提供了重要平台。商务部部长助理陈春江介绍,我国与共建国家的贸易和投资规模稳步扩大,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水平持续提升。
在资金融通方面,我国与共建国家及有关机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推动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网络化布局,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强大动力。十年来,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金融服务供给持续优化,投融资体制机制稳步创新,金融合作空间向纵深拓展。本币互换与跨境结算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2年底,已在17个共建国家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参与者、业务量、影响力稳步提升。
“‘一带一路’把中国与世界更紧密地连成一体。”陈文玲说,标准规则进一步对接,极大促进了各个经济体之间相互开放。中国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等原则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认可,共建“一带一路”正推动全球秩序、全球治理体系向着更加合理、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
合作空间更加广阔
8月31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记者会上介绍,中方将于今年10月在北京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方正就高峰论坛筹备同各方保持沟通。
“我们将以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契机,同国际社会一道总结经验、擘画蓝图,引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持续向前发展,铺就共同发展的康庄大道,绘就绿色发展的亮丽画卷,书写国家互利共赢、人民相知相亲、文明互学互鉴的丝路时代新篇。”汪文斌说。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和激荡的关键期,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院长赵萍认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类要破解共同发展难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
赵萍表示,“数字丝绸之路”建设不断推进,叠加中国已经形成的数字化金融服务能力,必将助推传统服务贸易的数字化进程,不断弥合国家间的数字鸿沟,为更多国家参与“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提供新的机遇,也将进一步拓展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等数字基础设施投资新机遇,进而加速产业链供应链革命,催生“一带一路”数字经贸合作新模式。
此外,我国工业体系健全,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与共建国家互补性较强,分工协作、协同发展潜力巨大。
如今,共建“一带一路”已经站在新的起点,正在开启新的征程。专家建议,要扎实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坚持互联互通合作,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共创发展新机遇、共谋发展新动力、共拓发展新空间,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一带一路’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陈文玲表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需要用新的思维,不断为“一带一路”注入新动能;需要用扎扎实实的行动,不断解决共建“一带一路”遇到的各种问题;需要全世界联合起来推动共商共建共享共赢,使世界发展得更加稳健。
(本报记者 刘坤 董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