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9月14日 星期四

    赓续悠悠文脉 谱写时代华章

    ——写在2023北京文化论坛开幕之际

    作者:本报记者 韩业庭 《光明日报》( 2023年09月14日 09版)

      9月14日,2023北京文化论坛如约而至。今年的北京文化论坛升格为国家级、国际性论坛,由中宣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中外嘉宾将就文化建设经验交流、文化创新发展、文明交流互鉴等话题进行交流对话,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汇聚智慧力量。

    文化自信彰显大国风采

      古都北京,文脉悠悠。北京不仅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更彰显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北京中轴线北延,燕山脚下,一组宏伟大气的建筑群坐落于此,这里是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中央总馆与西安、杭州、广州分馆,收藏典籍版本,将文化的种子“藏之名山、传之后世”。

      盛世修文,盛世兴藏。版本是文脉赓续、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成立中国国家版本馆,是文明大国建设的基础工程,体现了我们党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高度自觉。”中国国家版本馆党委书记、馆长刘成勇说。

      实施《复兴文库》重大文化工程,全面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一项项重大文化工程、重要文化成就,持续增强着14亿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种力量投射到个体身上,呈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

      近年来,打卡博物馆、走进美术馆、“云上”看戏成为时尚;文化节目、国潮文创、古风服饰等跻身“顶流”;戏曲进校园、非遗进教材等扎实开展。正如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所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走近、拥抱、传承传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也说明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日益深入人心。

      文化自信不仅增强了社会凝聚力,也激发出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2023年,《满江红》《长安三万里》《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等多部爆款国产影片,皆取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截至目前,位列2023年票房前十位的影片中,前九名均为国产片。

    文化惠民提升生活品质

      9月8日,秋日的霏霏细雨中,“我与地坛”北京书市揭幕。39岁的北京市民赵同佳早早地来到地坛,开始了“淘书”之旅。《青春万岁》《白鹿原》《宝水》……不一会儿,赵同佳的书包就塞得满满当当,他又掏出另一个空包。

      “您不像买书,倒像是买米买面。”旁边的游客打趣。

      “您算说对了。”赵同佳嘿嘿一笑,“米面是物质食粮,书是精神食粮。美好的生活,两样都不能缺。”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文化需求高品质、个性化的特点更加明显,文化消费的热情持续高涨。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美好生活的文化底色,国家不断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场舞展演、“大家唱”群众歌咏、“村晚”等品牌文化活动影响力越来越大,为群众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2022年,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共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270.7万场次,服务人次超9.5亿。

      2023北京文化论坛期间,北京整合首都优质文化资源力量,继续举办惠民文化消费季。北京市文资中心副主任赵恩国介绍,今年的惠民文化消费季包括书香京城、演艺京城、酷玩京城、文创京城、艺术京城、娱游京城六个板块209项活动。惠民文化消费季期间,北京将积极发挥4500万元政府财政惠民补助资金的撬动作用,引导社会和企业加大文化惠民力度。

    文化交流促进文明互鉴

      最近,北京京剧院创排了一部京剧《吝啬鬼》。它取材于法国剧作家莫里哀的作品,不仅用京剧讲述外国故事,还在人物对白中加入了一些英文单词。

      “2024年,中法将迎来建交60周年。届时,该剧将登上法国舞台,让法国观众通过他们熟悉的故事感受中国京剧的魅力。”北京京剧院院长刘侗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文化交流,碰撞出文明互鉴的火花。”

      中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近年来,以考古、非遗、影视、戏剧、图书为媒,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不断深入。

      本次北京文化论坛有很多外国学者参加,他们将跟中国同行一起讨论中国文化。“外国人来讨论中国文化,这听起来令人非常振奋。”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外籍副教授马思励介绍,他有许多外国朋友在中国各地大学任教,他们经常用英语发表关于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成果,推动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印地语教研室外籍专家魏汉已经来华多年。这次受邀参加北京文化论坛,他期待从论坛上听到更多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关系的交流。同时,他打算把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翻译成印地语,介绍给印度人民。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深刻理解并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2023北京文化论坛,将搭建起文化交流合作之桥,让中外人民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增进理解和友谊,为缔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世界文明百花园作出自己的贡献。

      (本报记者 韩业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