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06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9月13日 星期三

    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福建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作者: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光明日报》( 2023年09月13日 06版)

        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小沧畲族乡坚持生态与水源保护优先,走出一条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之路。新华社发

      【“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调研行】 

      党的二十大把高质量发展确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日前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建设高品质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为加快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与实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17年半,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理念,亲自部署、亲自参与、亲自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实践,为福建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奠定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福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多年来,福建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推进生态省建设。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结束后,福建省先后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和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福建省实际全面落深落细落实,坚决扛起重大使命,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近日,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组织专题调研组,赴莆田、漳州、龙岩、三明等地实地调研,梳理总结福建持续推进高品质生态环境建设实践经验,分析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努力为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福建作出贡献。

    1、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推进福建高品质生态环境建设

      福建依山傍海,生态优势独特。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极具前瞻性地提出建设生态省战略构想。2002年,习近平同志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建设生态省战略,开启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生动实践。20多年来,福建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推进高品质生态环境建设。

      注重加强统筹谋划,有力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早在20世纪80年代,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期间,就主持开展了筼筜湖治理,此后组织推动了宁德荒山治理、福州内河治理、莆田木兰溪治理、龙岩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和武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实践。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推动福建率先在全国探索生态省建设,亲自领导编制《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为福建生态省建设作出远景规划。20多年来,历届福建省委省政府沿着习近平同志擘画的生态省建设宏伟蓝图,接续拼搏,传好生态省建设“接力棒”,相继研究出台深化生态省建设打造美丽福建行动纲要、推进绿色经济发展行动计划、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方案等,对深入推进福建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系统部署。坚持规划引领、强化统筹谋划,已成为福建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制胜法宝。

      注重加强环境治理,有力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始终把环境治理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抓不放。他先后5次赴长汀调研指导推动水土流失治理,到中央工作后,又两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进则全胜,不进则退”,“长汀经验”成为我国南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为根治木兰溪水患,习近平同志亲自指挥推动木兰溪流域治理,提出“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治理目标,如今木兰溪迎来绿色之变,昔日水患之河已成为造福人民的生态之河、发展之河。20多年来,福建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深入打好蓝天、碧水、碧海、净土保卫战,深入实施闽江、九龙江等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加强城市内河水系治理,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有力推动福建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并持续居全国前列。

      注重加强改革创新,有力激发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活力。在推进福建生态省建设过程中,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改革创新。他亲自指导、亲自推动福建率先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的重要指示。调研组在调研走访中切身感受到福建各地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的激情和闯劲,比如漳州华安县在推进乡村生态振兴中采取接地气的“对比算账”的点子,就是基层创新探索的一个缩影。20多年来,福建充分发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试验田”作用,着力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在全国率先启动九龙江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试点,率先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改革试点,率先在三明开展林票制度改革试点,等等。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已成为福建高品质生态环境建设的“加速器”和“驱动力”。

      注重加强制度建设,有力健全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通过加强跨领域改革系统集成和协同治理,以制度为尺度、边界和标准,推动生态环境治理效率大为提升,形成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强大合力。20多年来,福建秉承习近平总书记的创新理念和探索实践,在着力抓好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建设“破”和“立”两篇文章中,出台了很多硬招实招。率先在全国实行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每年与九市一区党政“一把手”签订生态环保目标责任书;率先在全省主要流域全面实施河长制。福建注重生态文明领域法治建设,先后颁布实施《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等20多部地方性法规。出台《福建省固定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等规章,实施比国家更严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落后产能淘汰标准。制定农村生活污水等污染物排放标准,构建起较为完备的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法规标准体系。

      注重加强绿色引领,有力夯实绿色高质量发展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始终坚持绿色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过程中发展生产力。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三明市将乐县常口村调研时殷殷叮嘱:“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自此,常口村依靠良好生态环境,发展起林业、脐橙种植等特色产业,经营漂流、民宿等乡村旅游项目,“生态碗”变成村民的“金饭碗”。20多年来,福建坚守绿色初心,扛起绿色担当,绿色成为福建一张亮丽名片,森林覆盖率已连续44年保持全国首位。目前,福建正有序推进规模化集中连片海上风电开发等清洁能源项目;创新推出林业碳票等一系列绿色金融产品;积极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绿色牵引、产业为媒、创新赋能,福建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2、聚焦绿色发展导向,不断厚植福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山海画廊,人间福地。20多年来,高品质生态环境不仅绘就福建生态的“高颜值”,更成就了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经济总量从全国第11位提升至第8位,用约占全国3%的人口、1.3%的土地、2.9%的能耗,创造了全国4.4%的经济总量,走出一条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素质”协同并进的福建路径。从调研情况看,聚焦绿色发展导向,紧盯“双碳”目标,向绿而行,低碳转型,绿色正在成为福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聚焦绿色发展空间布局,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国土空间是绿色发展的空间载体,优化绿色发展空间布局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福建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完善全省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科学统筹布局农业、生态、城镇、海洋、景观等功能空间。调研组在实地走访中看到许多优化绿色发展空间布局的生动实践,比如莆田市制定《莆田市践行木兰溪治理理念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市的行动方案》等一系列绿色发展规划,重点谋划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市,推动实现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持续夯实绿色发展生态基础。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构建沿海加快产业集聚、山区重点保护生态的协调发展格局。

      聚焦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福建坚持把实施资源全面节约战略放在突出位置,全域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全面落实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对沿海、山区实施差别化用地政策,城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居全国前列。比如,龙岩市通过严把土地利用关口、创新约束与激励机制、转变土地开发模式,有效提高土地资源产出效益。全面落实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提前两年完成“十四五”万元GDP用水量下降目标。持续推进制造业节能降碳,202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9.4%。加强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个百分点。加强循环经济发展试点示范创建,福州、厦门、泉州入选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名单。

      聚焦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绿色经济效益逐步显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福建立足自身能源资源禀赋,围绕产业绿色低碳化、生态产业化、能源清洁化,做大做强做优绿色经济。调研组在漳平市了解到,近年来该市通过推进农业特色化、工业生态化、服务业现代化的优化升级,逐步构建起漳平水仙茶、永福高山茶和杜鹃花等极具地域特色的绿色产业链、绿色产业集群。推动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鼓励做大做强能源龙头产业,推进智慧能源建设与应用,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球首堆福清核电“华龙一号”机组全部建成投产,清洁能源装机比重超60%。加快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有序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十四五”以来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85家、绿色供应链15个、绿色园区5个。

      聚焦绿色金融服务创新,绿色发展动能有效释放。绿色金融是推动绿色发展的催化剂和加速器。福建积极搭建绿色金融交易平台,依托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构建全省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在20多个国有林场开展林业碳汇交易试点,林业碳汇成交额、成交量居全国前列;依托厦门产权交易中心设立全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平台,落地海洋碳汇收益权质押融资、双贝类海洋碳汇交易等新交易品种。积极探索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开展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创新开发“林业碳汇质押+远期碳汇回购”的碳汇组合融资模式。积极探索绿色金融改革新路径,三明林票制度改革、南平顺昌“森林生态银行”运行机制获国家林草局推广,南平绿色发展集成改革、龙岩林业碳汇指数综合保险、宁德农村生产要素流转融资模式等绿色创新被评为中国改革2022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聚焦城乡环境协同治理,绿色人居环境日益改善。城乡环境协同治理适应整体性、系统性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福建持续推进以“一革命四行动”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现乡镇生活垃圾转运系统全覆盖、行政村生活垃圾治理常态化,全省80%以上行政村达到“绿盈乡村”标准。比如,漳州华安县注重统筹做好污水、垃圾、村容村貌、公厕、农(裸)房整治等项目,涌现了官畲、高石、坪水等人居环境整治典型示范村,昔日的“穷山村”蝶变成今日的“明星村”。深入实施“1+7+N”污染防治攻坚战计划,全省9个设区城市PM2.5浓度降至每立方米19微克,地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灭,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8%。福建成为全国唯一的水、大气、生态环境保持全优和全省所有地级市人均GDP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

      在调研中我们也看到,与高质量发展对生态环境不断提升的要求相对比,福建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时期。从基本省情看,土地、环境、碳排放、能耗等约束日益趋紧,产业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从重点领域看,全省城市空气污染治理成效仍不够稳固,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等防治整治综合治理工作必须常抓不懈。从推进落实看,一些地方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长期性认识不够,一些地方对行业性区域性污染的整治举措还不够有力,仍然面临如何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安全风险防范措施等方面的问题。聚焦绿色发展导向,不断厚植福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必须以更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3、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奋力书写福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高品质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谋划和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不断提高高品质生态环境的供给能力,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新征程上,福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力求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全面推进建设美丽中国先行示范省,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福建。

      把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厚植发展的绿色底色。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加强绿色低碳技术攻关,推动钢铁、有色、建材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鼓励工业企业、园区创建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等绿色制造体系,推动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发展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持续壮大新能源、节能环保、海洋高新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等环境敏感型产业,全方位培育绿色物流、生态旅游、绿色产品认证和推广等绿色低碳服务业。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强化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强再生资源规模化、规范化、清洁化利用,推进废物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使用,不断提升资源产出率和回收利用率。

      把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牢牢守护绿水青山。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强化钢铁等非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协同开展臭氧与细颗粒物污染防治,深化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治理,细化实化联合防治和污染天气应急联动措施,让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常在。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实施小流域治理巩固提升工程,深入开展入河(湖)排污口整治,推进重点海湾综合整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让清水绿岸、鱼翔浅底常在。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强化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优化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巩固提升耕地分类管理和安全利用,推动建设用地污染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田园相依、百姓安居常在。

      把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持续释放发展活力。创新生态环境责任制,建立省市县乡四级全覆盖的生态环境状况报告制度,探索建立环境治理领导责任体系,构建基于信息化监管平台的危险废物分级分类监管体系,探索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创新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建立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建立跨行政区的环境治理跟踪机制、协商机制和仲裁机制,加快构建沿海、流域、海域协同一体的综合治理体系。创新生态环境市场化体制机制,探索实施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探索设立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股权投资基金,探索推进生态资产权益抵押质押贷款,推动建立产品“碳标签”认证等制度,探索海洋碳汇交易试点。

      把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让生态优势变为发展优势。完善生态产品调查监测体系,健全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制度规范,明确各类自然资源产权主体权利,适度扩大自然资源产权权能,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推进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信息开放共享。健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推进行政区域单元和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化,完善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统计报表制度,探索建立体现市场供需和资源稀缺程度的生态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进生态产品供需精准对接,支持和鼓励各地打造特色鲜明的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统筹推进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交易。

      把开展全民绿色行动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程,推动形成生态文明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工厂、进机关,加大生态环境公益宣传力度,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和进行适度合理消费,坚决制止餐桌浪费行为,推广绿色居住,鼓励绿色低碳出行。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建立完善绿色生活的相关政策和管理制度,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让绿色生活理念潜移默化体现到衣食住行游用等各方面,成为社会生活的新时尚。

     (作者: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黄茂兴、叶琪、丘水林、蔡燕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