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路上好政策】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在北京、合肥两地举行了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以下简称“青年学生项目”)评审会议,对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8所试点高校的优秀本科生申请人进行了面试考察。
“从人才成长规律来看,及早发现并有针对性地培养优秀青年人才,将有助于他们早日脱颖而出,并在日后获得长足发展。”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书记、主任窦贤康介绍,自然科学基金委在现有人才资助体系基础上,设立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将资助端口前移,旨在及早选拔人才,培育科学素养,激励创新研究,为构建高质量基础研究人才队伍提供“源头活水”。
“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说,“据了解,从国家层面遴选出优秀的本科学生,通过基金项目支持,增强他们的科学素养,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他们进行创新研究,这在国际上是非常少见的。”
好项目就要马不停蹄推动实施
“之前自然科学基金委来学校调研时,我就提出,开展青年学生项目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希望能够尽快推动落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罗毅说,“原以为即使推进顺利,项目最早也得明年才能启动,没想到不到3个月的时间,我就作为评审专家来和这些优秀学子们交流了。”
据悉,2023年5月,自然科学基金委就形成了设立青年学生项目的初步构想。6月,自然科学基金委分别前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8所高校进行调研,与高校主要负责人、科研人员、学生及管理人员代表围绕进一步加强对青年人才支持开展深入交流;7月,正式启动青年学生项目,组织试点高校推荐申请;8月,组织会议评审择优遴选。
“尽管时间紧、任务重,但如果这个项目对我国青年人才培养有很大益处,我们就应该马不停蹄、不遗余力地尽快推动实施。”谈到青年学生项目实施进程,窦贤康表示,“‘兵贵神速’,我们在8月底前完成全部评审工作,就是为了能在9月完成项目的立项与拨款,让同学们在新学期一开始就能着手开展课题研究,投入到项目中来。”
评审“量体裁衣”,重在激发科研兴趣
为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自然科学基金委在项目评审的前一天特别邀请了潘建伟院士、罗毅教授等知名专家为参加评审的本科生作学术报告。
“今后,我们还要为他们提供更多参加综合性高端科学家论坛的机会。”窦贤康希望,通过让国内外顶尖学者与优秀本科生面对面交流,作报告、谈经历、讲感悟,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启发和引导学生走上科研之路。
“各位专家要充分考虑本科生的特点,把他们组织起来,进行‘交互式’讨论。”这是项目评审预备会议上,窦贤康反复强调的。
“跟这些本科生们探讨科学问题,看他们的科学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对科学是否有热情,就是要由此判断他们是否具有从事科研所必不可少的素质。”窦贤康特别提醒,“更重要的是要尽可能启发和引导他们,激发他们对科研的兴趣。”
专家在认真听取项目汇报、查阅相关材料,并进行提问和讨论的基础上,投票遴选出2023年度青年学生项目。
“参加这次项目申请让我收获满满,感触很深。在8分钟汇报和17分钟交流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评审老师们的热情和专业。这是我最充实、最享受的25分钟。”清华大学学生李子曦离开会场时说,“我觉得这次面试并不是一次简单的答辩考核,而是和专家进行深入学习和面对面交流的大好机会。专家老师还在答辩结束后和我继续讨论问题,对我的项目方向给予深入指导,让我对项目的技术路线、未来目标和细节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把真正优秀的青年学生选出来
“青年学生项目是今年新设立的项目,我们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不断提高评审质量,把真正优秀的青年学生选出来。”窦贤康谈到,“‘蹄疾而步稳’,我们最后决定,一开始范围小一点,采用‘推荐+评审’的模式。此次参加评审的申请人都是各高校按照相关要求优中选优遴选出来的。为了让这些优秀学生都能获得培养和支持的机会,会议评审没有设定名额限制,表现优异的申请人都能获得资助。”
举措公布伊始,科技界也有一些疑虑。窦贤康在和学生面试交流后却信心满满:“这些学生具备扎实的研究基础,研究思路清晰,表达自信得体,展现出明显的发展潜力和培养价值。”
“参加面试的学生都表现得特别优秀。考虑到全国在校本科生的数量,这已经不是‘万里挑一’了,而是‘十万里挑一’。能把这样一群有科研天赋的孩子选出来提前培养,既具前瞻性又具战略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潘翀兴奋地说,“希望青年学生项目能够持续办下去,越办越好,在10年、20年后结出硕果!”
首届青年学生项目评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自然科学基金委在加大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资助力度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谈及下一步计划,窦贤康表示:“自然科学基金委将继续与教育部加强合作,试点开展对博士生的直接资助,并根据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人才资助体系,使科学基金在支持青年人才开展基础研究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报记者 崔兴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