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抒己见】
5月2日,《光明日报》教育周刊“沿着党的二十大指引的方向·教育笔谈”专栏刊发的《更好发挥教育在推动共同富裕中的作用》,引发了笔者关于教育如何推动共同富裕的思考。当前,实现共同富裕的最大障碍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城乡收入差距较大。欠发达地区经济较差,人力资本投入也较低,使得劳动生产率低,难以促进经济发展,导致人力资本进一步下降。职业教育面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智力结构和能力类型人群,能够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技术技能教育,加快劳动者人力资本提升,帮助其提高收入水平。尤其是在新《职业教育法》以及一系列相关政策出台的背景下,职业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力度和发展空间,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更大的普惠性人力资本支持。
职业教育助力共同富裕,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强化顶层设计,做好统筹规划布局。一是构建高标准高质量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设计学段衔接、技能递进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有序推动职业教育各层级纵向贯通,构建完整、有机、互联、贯通的职业教育链条。二是提升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适配度。坚持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特色和产业特色的办学方向,将区域内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统筹考虑,为区域产业和职业教育的融合对接提供一揽子政策支持。三是推动区域内职业教育水平的协调发展。充分考虑本区域内城乡之间、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资源差异,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支持,促进区域内职业教育水平整体提升。优化对特殊群体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保障,让职业教育切实成为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地方政府要贯通产业规划与教育规划,引导职业教育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转型,使职业教育供给侧与产业结构需求侧总体匹配,始终保持动态平衡。以攻克产业升级难点和痛点为导向,利用政策优势,汇集资金、人才等资源,突破重点领域。职业院校应当集中优质教研团队力量,面向地方重点规划产业、集聚型产业等领域,发挥知识优势服务产业经济,提供技术技能创新、智库咨询等服务,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加快推动知识向产业群转移,并形成技术持续革新能力,提升地方经济核心竞争力。此外,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生突破性进展、得以普遍应用的背景下,区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出更多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可以按照“共建、共享、共治、共惠”原则构建产业与职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鼓励行业、企业、院校、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区域内的重点项目、重要工程,可以聘请职业院校相关专家、名师、工匠作为咨询顾问,引导区域内龙头企业、产业园区与职业院校合力建设产教平台,打造产教利益共同体,让职教课堂延伸到大行业,职业教育更加直面大产业,促进职业教育和产业更加紧密对接,形成产教互惠双赢的良好局面。
均衡教育发展,提升普惠性人力资本。职业教育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区域内经济发展要素按照需求合理流动,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并且以长期的制度建设和机制运行为根本保障。一是要支持不同地区专业关联的职业院校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开发建设专业群,实现互补有无、互通合作,加快知识、技术在专业群内的流动转化,使人才培养质量、结构、效益在职业教育系统内部达到相对均衡。二是要形成区域内职业教育协作的专项规划,建立长期协同推进机制。发达和欠发达地区职业院校可以按照不同专业特点,联合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开展师资培训等,实行“一个专业一个落实方案”,给予差异化支持,“一个专业一个台账”,逐项落地落实。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资金、政策扶持力度,引导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教学、实践锻炼等教育内容上立足实际,满足当地所需。
优化校企合作,完善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育人体系。把能力增值作为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内嵌于职业院校育人的各个环节。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区域产业和市场的多元需求。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教学模式,面向市场的能力需求,明确能力培养清单、体系和方式。模糊专业边界,探索扁平化、交叉型的专业管理模式,增强知识学习的复合性。对照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将企业业务要素融于课程内容当中,通过教学工厂、产业学院等多种形式灵活引入企业的生产、管理、服务项目,促进认知与行动融会结合。依托人工智能、全息影像等现代数字科技,利用现实混合技术,创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融合的沉浸式教学,智能组合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等育人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学习与专业训练的无缝对接。
(作者:张江琳 彭白颖,分别系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研究员,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