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9月03日 星期日

    院士科普,来了

    ——“千名院士·千场科普”现场见闻

    作者:本报记者 齐芳 《光明日报》( 2023年09月03日 04版)

      院士科普就要来到你身边了。9月2日,“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正式启动,将每年组织千名以上两院院士参与千场以上科普活动。

      科普的重要性已无须赘言,但不少人对院士做科普还有疑问:科普工作会不会影响院士们专注搞科研?院士与学生群体存在年龄上的代沟,会不会达不到科普效果?对这些疑虑,院士们怎么看?

      在量子物理学家郭光灿院士看来,科普与科研相辅相成。“我在高校工作,我们常说教学相长,科普与科研也是如此。我经常给大中学生作科普报告,他们有些问题看起来稚嫩,却可能给我的科研工作带来启发。我相信很多科学家都有同感。”

      还有院士在受访时表示,做科研是专注于一个问题,但做科普则更强调系统性。这就给了科技工作者一个从眼前的工作中跳出来的机会,纵向梳理学科或领域的发展历史、横向观察同行的进展。

      古生物学家周忠和院士坦言,科普也是科研的一种调剂。“总不能24小时都搞科研,做科普往大了说,是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往小了说,也是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一种补充。”他表示,“每个人在不同时段会有所侧重。对做科普这件事不必苛求,大家可以量力而行。对公众来说,院士做科普,更具权威性、更可信;对科技界而言,能让大家更深切地认识到,科普不是不务正业,而是科技工作者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院士做科普,并非新鲜事,但真要讲得好,可是不简单。有人讲得引人入胜,听后让人久久不愿离场;如果讲得略显高深、枯燥,听众就会反映“听不懂”。

      做科普,院士们是认真的。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院士在准备科普报告时,都会找学生、家属当参谋。年轻人关注什么,普通公众更喜欢怎样的交流方式,都是他们认真学习的内容。

      周忠和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些人科研做得好,科普报告却不一定擅长。但科普不仅仅只有报告一种形式,院士们可以扬长避短,选择合适的方式,比如与学生们面对面聊聊天、在实验室里亲手演示,只要能把科学知识、科学精神传播出去,就是好的科普活动。”

      能把深奥的科学概念讲得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着实考验功力。为了把量子物理讲清楚,郭光灿会在科普报告中加入大量比喻和类比,但他对此也很谨慎:“公众要理解量子物理,还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的。所以我基本不敢给小学生讲科普,万一给他们留下错误的印象,可能会影响孩子们未来的学习。”

      “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犹如高原与高峰的关系,只有高原厚实,高峰才能雄伟。”物理学家高鸿钧院士说,“我不知道能在谁的心里埋下科学启蒙的种子,有多少孩子受到影响,但是我相信,一定有种子能够长成参天大树。这也是我坚定投身科普事业的信念之源。”

      (本报北京9月2日电 本报记者 齐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