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9月02日 星期六

    传统诸子学中的“共同价值”及“新子学”的学术使命

    作者:欧明俊 《光明日报》( 2023年09月02日 11版)

      如何理解“传统诸子学”?传统诸子学中有没有全人类普遍适用的思想文化价值即“共同价值”?如果有,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当下“新子学”最神圣的学术使命是什么?本文对这些问题加以论证。

    “传统诸子学”及其“共同价值”

      “传统诸子学”,即传统子学或称古代子学、古代诸子学、旧子学,就是经、史、子、集的“子部”之学,包括先秦诸子元典著作、两汉以来诸子著作、整个古代诸子百家研究以及研究之研究。“九流十家”中,小说家可入“文学”,吕思勉认为兵家、医家也是诸子,再加上东汉以后兴起的佛、道二氏,先秦至汉代诸子共十三家,是为传统诸子学的主体部分。

      人类“共同价值”,由世界各民族、各国提供且共享,强调各民族、各国文化的共通性、普遍适用性、可对话性、可理解性、可接受性。共同价值是文化概念,超越了意识形态,也有超越时代的恒久价值。撒切尔夫人说中国人不能给世界提供价值观,是西方话语霸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素来就有很多的人类共同价值,其核心价值许多可以提炼、转化为人类普遍适用的价值、理念。提供共同价值的主要是经学和诸子中的儒家,但其他诸子思想同样有许多精华,有为全人类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适用于任何社会和时代,如仁爱、诚信、忠恕、礼义、廉耻、和平、重义轻利,等等,确实具有普遍意义。实际上,西方历史上即承认和吸收传统诸子学的智慧,美国赖克韦恩(Adolf Reichwein)指出,“孔夫子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守护神,他的教导是整个启蒙运动朴实无华的福音,把东方时尚带到西方”。欧洲主要启蒙思想家,如法国的伏尔泰、重农学派魁奈,德国的莱布尼茨、沃尔弗等,都深受孔子思想启迪。魁奈被誉为“欧洲的孔子”,爱默生视孔子为“哲学中的华盛顿”,美国哈特《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中,孔子排名第五,孔子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西方思想家多吸收老子、庄子的智慧,朱熹、王阳明思想也产生了世界性影响。传统诸子学中的共同价值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

    传统诸子学思维方式中的共同价值

      传统诸子学思维方式中有许多人类共同价值。如整体思维,《老子》:“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庄子·齐物论》强调“道通为一”,“一”,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用整全的观念把握世界。“一”思维即是整体思维,一种从根本上把握,从大局把握,超越细枝末节的高级思维。整体思维是系统思维,避免孤立,重全体、宏观,不肢解研究对象,识大体,作“大判断”,得其全。中医就是整体思维方式最典型的代表,注重整体,有预见性,西医治已病,中医治未病,有其理论的深刻性。整体思维强调整全性,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西方人重分析思维,学科分类越来越细,整体思维更显示其不可或缺的价值。

      全息思维,《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吕氏春秋·察今》:“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淮南子·说山训》:“以小见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由一点推知全部。《华严经·初发心菩萨功德品》:“一中知一切。”万物一体,个体全息整体,以一知十,见微知著,中医通过号脉便可知全身疾病,即是典型的全息思维。

      “一分为三”思维,“一分为二”思维往往非黑即白,二元对立,强调斗争,矛盾不可调和,简单化、极端化。孔子提倡“中庸”,《论语》曰:“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方以智《东西均》认为世界一分为三,“大一分为天地,奇生偶而两中参”。“一分为三”思维强调调和、稳定、共生、共存,可纠正一分为二思维的局限性。

      求同思维,《周易·系辞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庄子·天下》《吕氏春秋·不二》《淮南子·要略》皆表达这种思想。陆象山说:“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全世界人多同此心、同此理,各民族、国家相同地方很多,西方思维方式多关注差异性,而轻视共同性、共通性,诸子的智慧善于异中求同。

    从几个重要命题看传统诸子学中的共同价值

      “天人合一”,《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山木》:“仲尼曰:‘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合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道家注重天、地、人三者的统一。张载《正蒙·乾称篇》:“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最早明确命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相互感通,和谐共生,人类要尊重自然规律,顺天应时,利用自然应取之有度。诸子强调人与自然合,西学强调人与自然分,征服自然,人类中心主义、地球中心主义、功利主义、物质主义、唯科学主义和单线进化论盛行,过度索取自然资源,导致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天人合一”思想极具生态智慧,对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建设生态文明,造福子孙后代,全世界都应学习“天人合一”的智慧。

      “仁爱”,《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孟子·离娄下》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儒家学说以“仁”为核心,倡导仁政,爱人如己,富有同情心。“仁爱”是一种大爱,不侵害他人,是处理好世界各国家、民族、文化、宗教之间关系的原则,是救治人类心灵沙漠化甚至冷酷无情、相互仇视的良方。《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主张“忠恕”之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尊重他人,不把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人,恕道是文明对话的基础。《论语·颜渊》中,子夏安慰司马牛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人们本着爱心,无血缘关系的也可以相处得如亲兄弟。现在的世界变成“地球村”,如同一个大家庭,各国之间如都以仁爱之心彼此相待,彼此亲如兄弟,和平相处,求同存异,永远告别侵略和战争,那么儒家“天下大同”的太平理想就可以实现了。

      “致中和”,《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极高明而道中庸。”《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不偏不倚,恰如其分,就是《尚书》所说的“允执厥中”,两极间取其中,不过分,不走极端。孔子曰:“温柔敦厚,《诗》教也。”《论语·八佾》:“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儒家“诗教”的本质目的在于使人修炼到中正平和的最佳状态,养成健全的文化人格。“中和”是儒家的审美理想,也是社会理想。

      “和而不同”与“和为贵”,《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承认不同,兼容不同,化解文化异质性冲突,“和而不同”是重建和维护世界和平秩序的价值基点,为世界多样化、持续性和平发展提供基本原则和普遍伦理,平等、互鉴、对话、包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反对战争,道家、佛教皆主张与世无争。“和为贵”可构建和谐世界,匡正世界种种弊病。孔子主张“以直报怨”,就是以率直、公正、坦然的态度和理性精神对待仇怨。《老子》主张“以德报怨”,不念旧恶,化解仇恨,绝不能“以怨报德”,世界需要“仇必和而解”的智慧。

      “存天理、灭人欲”,朱熹所说的“天理”,是指社会基本秩序、准则,是常道、公理,不是一般的小道理;“人欲”是指“物欲”“私欲”,朱熹强调遏制去除的“人欲”,并不是指人的正常欲望,而是那些违反社会规范的过度、过分的极不合理的贪欲,是伤天害理的“大恶”。“存天理、灭人欲”,强调人自我完善,节制贪欲,旨在维持社会和谐稳定,是站在哲学高度思考欲望膨胀带来的问题。

    “新子学”的学术使命

      “新子学”是以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等研究传统诸子学的“当代子学”,本质精神是一种学术新理念、理论新创造。传统诸子学是历代思想家智慧的结晶,代表中国文明和智慧,其中许多具有共同价值,是全世界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孟子倡导“兼济天下”“平治天下”,明道、救世,老、庄批评物质主义和机械文明摧残人的天性,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理性思考,皆对全世界有意义。处于“大变局”时代,“新子学”最神圣的学术使命,就是要有孟子“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自觉继承并发扬光大传统诸子学的真精神,接续其“学脉”,“激活”其文化生命力。应重新理解“治国平天下”,有天下情怀,关注人类命运。“新子学”要有理论自觉,有文化自信,有文化主心骨,坚持“中国性”,坚守传统文化本位,交融中西,会通创新。同时注重“国际性”,视野宏阔,虚心吸收外来一切先进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行跨文化对话,站在世界论子学,在全球化浪潮中发出中国学人自己的声音。“新子学”应深刻反思人类文明“进步”造成的异化,自觉拯救世道人心,重建现代人的精神家园。要有超越精神,有未来关怀、终极关怀,做“预流”的学问,注重研究国际问题、人类问题、地球问题、宇宙问题,努力把握人类文化发展走势,研究解决人类生存和精神文化问题,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持续发展。

      (作者:欧明俊,系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