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8月27日 星期日

    走进绿色奇迹库布其

    作者:本报记者 龚亮 高平 本报通讯员 苏娇娇 《光明日报》( 2023年08月27日 02版)

      8月26日,第九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拉开帷幕。发生在库布其沙漠的绿色奇迹又一次引发广泛关注。

      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地处河套平原黄河“几”字弯的怀抱里。新中国成立时,库布其沙漠每年向黄河岸边推进数十米。经过数十载艰苦治理,如今的库布其沙漠有三分之一面积披上绿装,成为享誉国际的中国绿色名片。

    固沙的树

      沙蒿、花棒、沙柳、沙米、羊柴……走进库布其沙漠的腹地那日沙,这些坚强的植物从容绽放着绿意。

      对于远离沙漠的人来说,或许对这些植物很陌生,需要看着旁边的标牌才能叫出名字,而对于沙区老百姓来说,它们是防风固沙好帮手,是造福人类的宝贵植物。

      为了固沙治沙,库布其人最开始是有什么苗就种什么树,主要依赖外地树苗。经过反复试错,最终耐旱灌木沙柳、柠条、花棒、羊柴、甘草、紫花苜蓿等被选为库布其固沙治沙的“当家花旦”。

      为了把树种活,库布其人煞费苦心。

      用锹挖大坑种树、把沙丘推平了在上面种树、用网格打沙障种树……“现在还有微创气流法植树、无人机撒种点播。在土办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如今树苗的成活率大大提高了。”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什拉召治沙站站长贾文义说。

      在那日沙,工人正在用微创气流法植树:只见一个人用高压水枪在沙地冲出1米深的细孔,另一个人将树苗插入孔内,挖坑、栽树、浇水三步骤一次性完成,整个过程仅需10秒。据介绍,这个发明比锹挖植树效率提高了60多倍,成活率超过了90%。

      在各种妙招之下,绿洲一天天长大,桀骜不驯的库布其沙漠逐渐温柔起来。沙漠腹地,一棵棵茁壮成长的沙柳,正是这转变的见证者、贡献者。

    治沙的人

      库布其沙漠上的播绿带头人乌日根达来、一家三代接力治沙的贾文义、数十载不断向沙海挺进的陈宁布、坚信沙漠有了绿色就有了希望的张喜旺……

      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双手、憨厚的笑容,说到植树、治沙,他们都心得满满。库布其防沙治沙背后的艰辛、曲折与奇迹,他们都如数家珍。他们是杭锦治沙群体代表人物。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授予杭锦治沙群体“北疆楷模”荣誉称号。

      在杭锦旗独贵塔拉镇道图嘎查牧民新村,牧民斯仁巴布告诉记者,大家很早就开始有意识种树固沙、守护家园,但个人力量有限,不能规模治理。

      如何调动最广大农牧民的支持,形成规模化治沙合力?库布其沙漠治理的密码,就是“党委政府政策性主导、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科技持续化创新”的四轮驱动模式。

      通过市场化治沙,调动企业积极性,解决了“钱从哪里来”“利从哪里得”“如何可持续”等问题。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已有80多家企业投身库布其治沙和沙产业开发。

      农牧民可以组建民工联队跟随企业种树、种草和种植中药材,成为生态建设工人,可以发展民宿或牧马、拉骆驼,实现增收致富。

      四轮驱动模式下,农牧民成为库布其治沙事业最广泛参与者、最坚定支持者和最大受益者,库布其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并重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之路。

    奇迹背后

      南起鄂尔多斯市锡尼镇,北至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山镇的锡乌公路,因横穿库布其沙漠,被称为穿沙公路。公路全长115公里,其中100公里在杭锦旗境内。

      修一条公路,横穿黄沙漫天、寸草不生的库布其沙漠,在当时很多人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了改变农牧民恶劣的生存环境、结束畏惧沙漠的困境,1997年初,杭锦旗吹响了向库布其沙漠进军的集结号。

      “当时条件非常艰苦,没水没电、风沙大、气温高、蚊虫多……”参与穿沙公路建设的李秉亮回忆。三年寒暑,动员13万名全旗干部群众捐资出力,组织7次万人治沙大会战,穿沙公路终于全线贯通。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穿沙公路的建成极大激发了人们治沙致富的干劲。“穿沙公路的建成,还带来新的治沙思路——以路治沙,即用公路把沙漠切割成块状分区治理。通过在公路两侧设置沙障、人工植树种草等,建成一道道绿色生态屏障,遏制沙漠扩展。”李秉亮说。

      如今,库布其沙漠内纵横交错的公路网,不仅方便农牧民出行和产业发展,也成了穿行在沙漠里的一条条“绿色动脉”。

      库布其的绿色之变,在于一代一代治沙人的接续奋斗。新时代的库布其人接力延续着“守望相助、百折不挠、科学创新、绿富同兴”的库布其精神。

      (本报记者 龚亮 高平 本报通讯员 苏娇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