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8月22日 星期二

    以思想政治教育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作者:韩雪青 《光明日报》( 2023年08月22日 15版)

      【沿着党的二十大指引的方向·教育笔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这一重要论述,突出强调了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全方位的、长期的过程,以思想政治教育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以立德树人为根基,引领拔尖创新人才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激发拔尖创新人才内驱力、营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也是其优势所在。

    如何激发拔尖创新人才使命感责任感

      思想政治教育要引领拔尖创新人才提高站位,开阔视野,激发其使命感和责任感。

      首先,要引领拔尖创新人才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看待个人的奋斗与发展。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成才,不仅仅是个人价值的实现,更是在为国家和民族建功立业,这就需要引领拔尖创新人才提高站位,突破“小我”、成就“大我”,超越眼前利益和个人利益,放眼长远,主动回应历史和人民期待,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统一起来。其次,要引领拔尖创新人才开阔学术视野。唯其如此,才能不局限于单一研究领域,而是展开丰富想象、注重学科融合,具备知识迁移能力。毕竟,要攻克科学堡垒,面对的不可能是单一的、简单的问题,而可能是以综合性面目出现的复杂问题群,要解决“卡脖子”问题、为国家建功立业,宽广的知识面、跨学科融合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再次,要引导拔尖创新人才以服务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使命,具备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在合作中实现高水平创新的碰撞与融合,在碰撞中激发灵感,在互助中实现共赢,共同推进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与进步。

    如何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内驱力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在把握和遵循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勇于变革、敢于创新,突破惯性思维,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创新思维和斗争勇气,从而提升其成长成才内驱力。

      首先,要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融合,实现优质资源融会贯通、形成正向合力,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给人才注入创新的思维动力,提升人才的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其次,要培育拔尖创新人才敢于斗争的勇气。在未知的高科技领域钻研、思考、探索,犹如开垦一片从未踏足的蛮荒之地,挑战之大、难度之大、不确定性之大可想而知,往往需要经历无数次失败才有望揭开谜底。面对不可避免、无法绕行、必须直面的失败和挫折,唯有拥有斗争精神,才能在心理上掌握战胜困难的主动权和先导权,向着成功不断迈进。要想突破核心技术命门,就要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和信心,敢于、善于跟科技难题作斗争,执着探索奥秘、夺取胜利。引领拔尖创新人才从党的百年奋斗中汲取斗争力量、掌握斗争艺术、磨炼斗争意志、争取斗争成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切入点和发力点。同时,还要培育拔尖创新人才为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始终不渝、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正如毛泽东所说:“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最后,要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信心和坚忍力。自信心和坚忍力是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必不可少的品质,拥有高度的自信心,能帮助拔尖创新人才在攀登科学高峰中拥有更大勇气和力量,不至于否定自我,裹足不前;不断增强拔尖创新人才意志力和坚忍力,能提升其抗挫折能力,在遭遇可能出现的反复失败后仍然具备对科学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具备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内在驱动力,主动迎战、勇于碰硬,在淬炼磨砺中勇敢前行。

    如何营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意识形态的教育,也是思想文化的教育。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是针对一个人或某部分人,而是面向全体、整体构建。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以文化人,塑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

      首先,要引领拔尖创新人才坚持问题导向、发扬历史主动精神。马克思指出:“一个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和任何在内容上是正当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有着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马克思无疑是具有强烈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的典范。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无论自然科学,还是哲学社会科学,发现问题始终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理论研究、创新探索不应是脱离实践的玄思,而应是基于实践的真理探索。引领每一名拔尖创新人才坚持问题导向,主动思维,必将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形成相互激励、共同成长的活跃氛围,有助于每一名拔尖创新人才成为“最好的自己”。其次,倡导建立多元评价、多项激励模式的机制体制。拔尖创新人才处于人才的金字塔尖,压力与责任同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让拔尖创新人才在充满正向激励、积极健康的环境中成长,不断得到所属集体的肯定与鼓励,获得成功的体验,必将有助于拔尖创新人才勇攀科学高峰、造福国家和人民。再次,营造良好学风作风,助力拔尖创新人才摒弃浮夸、祛除浮躁,坐住坐稳“冷板凳”。科学研究有自身的规律,来不得浮夸、容不下冒进,要在认识和把握规律中稳步前进,要在循序渐进地探索中走向深入。科学研究要允许试错,不能过于强调投入产出比和经济效益,不能盲目追求高速度和高效率,避免拔苗助长。良好的科研学风作风是科研成果扎根生长之沃土,拔尖创新人才唯有坐住坐稳“冷板凳”,潜心科研攻关,才有望取得重大突破,夯实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自觉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下实现全方位成长、德才兼备,为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作者:韩雪青,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