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8月22日 星期二

    【光明论坛】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

    作者:翟云 《光明日报》( 2023年08月22日 16版)

      【光明论坛】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这就意味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自立自强,推动实现科技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一些前沿领域开始从跟跑进入并跑甚至领跑阶段,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北斗导航、载人航天、大飞机、探月探火、超级计算机、量子信息等作为国之重器、国之利器的“硬核产品”不断涌现,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显示,中国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11位,连续10年稳步提升,位居36个中高收入经济体之首。同时,科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创新体系相对薄弱,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随着西方国家对我国关键技术“卡脖子”进一步升级,必须不断调整完善相关对策,综合采用经济、外交、技术策略,增强长板、补齐短板,加快打造全球技术竞争战略高地,切实夯实中国式现代化根基。

      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及早建立完善打持久战的战略部署,我们要在宏观战略谋全局。本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全面吹响了加快实现科技现代化的号角,新成立的中央科技委员会既有利于强化全国一盘棋发展格局,也有利于进一步优化防范化解风险的顶层设计。使党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和行动,更好引领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事实上,打赢高端芯片、5G和光通信等核心技术反击战绝非毕其功于一役,而将伴随中国崛起的全过程。由此,走出“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发展误区至关重要,从短期、中期和长期三方面设计战略举措,方能持之以恒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此外,抓紧疫后“窗口期”,带动“双轮驱动”,也可以为化解技术“卡脖子”风险赢取充足的对冲时间。比如,在技术合作方面,可以通过全球价值链、全球生产网络推动技术的国际分工,开发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区域联动方面,也可以依托上海合作组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推进建立区域一体化产业链条。

      开好“精准反击”药方,锻造一批“杀手锏”技术,彻底粉碎企图让中美关键技术“熔断”脱钩的图谋。近年来,美国肆意以“长臂管辖权”对全球所有半导体制造厂商行使新管辖权利,逆全球化思潮有所抬头。同时,美国制造产业近年来空心化程度不断加深,呼吁制造企业回流美国渐成趋势。由此,一方面,需要钝化、迟滞美国脱钩断链政策。如可以积极参与关键核心技术国际产业链,力争在个别关键环节形成一定规模的投资、专利和产品优势,提升对外方关联企业话语权。同时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持续增强高铁、新能源、5G通信设备等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增强国际产业链对我国的依存度。另一方面,通过精准定位反击目标实施“手术刀”式反制,与美国主要盟国不断拓展互惠合作的范围、层次和方式,更高层次融入全球技术链、产业链、创新链开放合作,进一步减弱对美企的依赖度。

      聚焦短板,从“国之命门”到“国之重器”,持之以恒推动科技现代化。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就意味着“一刀切”“全面出击”的发展模式无法从根本上实现科技现代化。由此,需要牵住关键技术“牛鼻子”。提升自主可控水平方面,加快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变。抓住国产化战略这个利器,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抓关键、补短板、强弱项,勇闯创新“无人区”,突破制约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尽快解脱过多、过度依赖国外技术,自主把握技术发展方向和进程,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实现创新要素精准性投放,加快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行业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尖”的中小企业。“强链筑基”,健全我国关键核心技术产业链条,着力培育和提升科技产业的硬核底蕴,筑牢关键技术的“芯”和“魂”,不断增强全球复杂供应链产业的掌控能力。

      以“人”为本,八方聚力,按下关键核心技术发展的智力“加速键”。人才是科技现代化的关键一环。念好人才经,做到“留、引、稳”三管齐下,实现从“重资本”到“重人才”转变。人才培养方面,留得下人才是目标。通过加快破除我国一流大学为西方发达国家培养人才“摇篮”瓶颈,巩固基础学科体系,提升学科协同创新能力,使高端人才不仅“人留下”,而且“心留下”。智力吸纳方面,要引得来人才。建立绿色通道,通过精准对接、定向邀请方式,加快集聚一批世界水平的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栽好梧桐树,引得人才来,优化人才环境,吸引更多“双一流”人才回国就业创业。以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为目标,完善有利于创新的科技人员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各类科技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作者:翟云,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公共管理教研部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