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8月18日 星期五

    【科技前沿】我科学家实现二氧化碳到糖的精准全合成

    作者:本报记者 齐芳 《光明日报》( 2023年08月18日 08版)

      【科技前沿】 

      本报讯(记者齐芳)8月17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了解到,该研究所成功构建了灵活性、高效性及多功能性的人工生物系统,实现了多种己糖从头精准合成,解决了糖分子立体结构可控的难题,为摆脱自然合成途径、利用二氧化碳创造多样的糖提供了可能。

      糖是人类生命活动及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物质,也是工业生物制造的关键原材料。迄今为止,糖主要是“种”出来的——人类对糖的获取主要依赖于植物类生物质资源。然而,传统的“二氧化碳—生物质资源—糖”的加工过程,受植物光合作用能量转换效率限制,生产方式也面临着原料供应安全和风险等问题。而化学制糖方法转化效率比较低,人们总对化学制糖有各种忧虑。因此,科学家们一直希望能通过生物方法“制造”出糖——这就是非糖类生物质资源制造。

      该成果的主要完成人、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杨建刚介绍,己糖是在自然界广泛分布、与机体营养代谢最为密切的糖的统称。“我们开发了人工转化二氧化碳从头精准合成糖技术,基于碳素缩合、异构、脱磷等酶促反应,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科研团队合作,设计构建化学-酶耦联的非天然转化途径,工程化设计改造酶蛋白分子的催化特性,实现了精准控制合成不同结构与功能的己糖,其碳转化率高于传统植物光合作用,同时高于已报道的化学法制糖以及电化学-生物学耦联的人工制糖方法,是目前人工制糖路线中碳转化效率的最高水平。与此同时,建立了可进一步延伸糖产物种类和构型的生物系统,可实现人工创造糖分子多样性。”

      这一研究成果颠覆了依赖糖生物质资源转化制备复杂糖分子的范式,提供了一种灵活的、可拓展的糖制造模式,可获得自然界含量稀少的功能糖分子,从而拓展应用范围。所获得糖可作为原料应用于食品、医药等领域,还可作为工业生物制造关键原材料合成其他化学品,进一步满足人类的其他物质需求,从而为负碳物质合成提供原料供给。德国科学院院士曼弗雷德·雷茨评价,该成果在这一竞争性研究领域取得了真正突破,提供了一种灵活性、多功能性和高效性糖合成路线,为绿色化学打开了一扇门。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马延和表示,这一研究成果实现了人工精准合成己糖技术路线突破,但距离工业化生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仍需要解决相关科学与工程技术问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