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8月16日 星期三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服务业新体系

    作者:刘奕 夏杰长 《光明日报》( 2023年08月16日 11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进展,服务业在推动增长、吸纳就业、促进投资、激发消费、扩大开放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站在全党全国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起点上,必须锚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体目标,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对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的要求,着力构建面向未来的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对服务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方面重要特征,指明了新时代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明确了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基本着力点。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要求服务业发展必须广泛惠及民生。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国情,要实现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服务业发展必须首先着眼于解决巨量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着力实现总量增长和效率提升,努力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新征程上,人口规模巨大既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约束,也是可利用的条件。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出发,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持续优化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求实现服务业的包容性增长。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也是新时代发展服务业的基本目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决定了服务业发展必须将就业置于优先位置,以吸收大量人口就业、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为前提,更加关注社会公平与机会均等。新征程上,应重视服务业发展中效率与公平的协调统一,努力提升服务业就业结构的包容性,着力发挥服务业作为劳动力蓄水池的重要作用。同时,发挥服务业在弥合收入和财富分配差距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提升服务的可及性和普惠性,确保服务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求丰富服务业发展的文化内涵。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既包括物质需要,也包括精神需要,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决定了要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服务业发展全过程,充分发掘优秀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原创能力建设、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重视服务业对区域文化的塑造能力,在服务业发展中更多注入精神文化元素,大力发展独具文化特色的生活服务业,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推动服务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清晰地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特征,决定了服务业发展中必须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低碳的基本原则。新征程上,应努力促进服务企业绿色升级,着力构建绿色供应链,有序发展共享经济,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牢固的生态环境基础。同时,应以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为抓手,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壮大节能环保服务业,推行以环境治理效果为导向的环境托管服务,努力增加绿色发展的服务要素供给。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要求在兼顾安全的前提下持续推进服务业的制度性开放。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是经济全球化时代服务业新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新时代服务业对外开放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遵循。新征程上,服务业发展须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协同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与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应持续扩大服务业重点领域开放,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加快发展数字贸易。同时,从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着手,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的制度型开放,优化服务业开放发展的要素供给,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制度创新体系。

    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需要从全面、辩证、联系的视角出发,充分认识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坚持系统观念,将树立全局观念同实现重点突破结合起来,将短期和长期目标统筹起来,着力构建供需适配、内外联通、智慧绿色、包容共享的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这个新体系主要应满足以下要求。

      数智化程度更高的服务业。当前,服务业数字化主要停留在经营环节降本增效层面,全链路数字化渗透率仍较低。未来应紧抓产业数字化转型机遇,聚焦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推动服务业同数字经济从松散联结到深度嵌入,促进数据技术在服务领域的推广应用。努力挖掘数据要素在驱动服务业增长、优化价值链方面的能力,着力提升数智化精细服务水平,推动服务业线上线下融合创新发展,以数智化转型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

      以科技创新驱动增长的服务业。当前,我国服务业仍然面临技术含量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新时代新征程,应着力推动服务业增长动力转换,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和引领服务业发展,促进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升。提升重点服务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切实提升科技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加快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服务业创新体系。

      同实体经济融合度更高的服务业。当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尚难以适配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新时代新征程,应强化服务业对农业、制造业的全产业链支撑作用,进一步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创新,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着力形成相融相长、耦合共生的产业生态系统。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创新数字赋能型信息服务、发展智能驱动型专业服务、提升资源整合型集成服务,更大程度挖掘服务业在数字赋能、跨界融合方面的潜力。

      更强调普惠共享的服务业。当前,我国服务业在促进居民就业、保障改善民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有效供给不足、便利共享不够等问题。应充分发挥服务业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着力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供给,扩大普惠性生活服务供给,大力发展社区便民服务,进一步增强服务的可及性,更好满足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努力提升服务业的就业包容性,促进服务业的普惠式发展,消除服务业中存在的地域、性别、职业歧视,赋予更多普通人借由服务业获得工作和收入的机会。

      更具品牌和标准意识的服务业。当前,我国服务业的标准和品牌发展水平,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为此,应进一步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发挥标准引领作用,提高服务供给的质量和品质,着力提升标准对服务业发展的贡献度。加强服务企业品牌意识,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品牌,做强做精生活性服务品牌,打造服务优质、应用面广的在线服务品牌,推动品牌在引领服务业发展方面创造更大价值。

      对外开放水平更高的服务业。应将服务业开放作为重塑实体经济新动能的重要抓手,深入推进服务业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推动服务业深度参与全球分工合作。着力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服务经济,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提升服务贸易投资质量和水平,构建安全高效的服务业开放体系。

      (作者:刘奕、夏杰长,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