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故都,人文明珠,薪火相传,百炼成钢。山东工业职业学院诞生于1959年,经过历代工院人的励精图治、团结进取,如今已发展成为山东省内独具钢铁特色的优质高职院校。
多年来,学校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大力开展服务钢铁产业的高层次技能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不断探索职教集团实体化运行背景下产业学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新型产业工匠”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机制、新路径、新模式,为解决职业教育与产业升级脱节问题提供了系统方案和实践范式。
推动产教融合 实现产学研创协同
学校主动搭建“融”平台,以冶金职教集团实体化运行为依托,与集团成员签订“政校行企”产业学院共建共享协议,以产业学院为载体积极打造校企利益共同体,通过校企双向反哺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学校积极创新“融”机制,牵头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产教联合体,共建产教会商机制,从资源整合、混合投入、合作运营等方面进行实体化运作。学校将产业升级新需求作为人才培养新目标,将企业生产任务和技术研发项目作为教学内容载体,以产养学研创,以学研创促产,缩短学生专业技能与产业岗位技术的距离。产学研创紧密协同,产教融合反哺人才培养,实现产教育人目标、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的深度融合。
推动产教无缝衔接 丰富教学资源
学校将“筛、解、定、转、整、拓”六个步骤有机衔接,将产业资源、科研资源转化为可操作、可实施的模块化教学资源,加快科技项目、生产项目的教学转化。
第一步,从企业生产实践项目库中筛选满足标准要求的实践项目;第二步,将企业生产实践项目分解为多个具备完整过程的工作项目;第三步,根据引进标准要求确定引进的工作项目;第四步,将引进的工作项目进行课程语言转化,开发为教学项目模块;第五步,按照职业能力发展和学生认知规律,将教学项目模块整合为模块化课程;第六步,以教学项目为核心拓展开发活页模块课程教学资源,将产业资源、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产教同频共振
学校配备业务精湛的企业工匠导师和专业水平突出的教师,在实习实训指导、技能大赛辅导、创新创业训练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支持。通过三年三段式学习,完成“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的成长,实现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学校在第一学年开设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课,进行企业文化与职业认知教学,以校内导师为主、企业导师为辅;第二学年开设文化基础课、基础专业课、技能训练课,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并重,实施产教融合培养;第三学年开设专业课和专业技能训练,以校内导师为辅、企业导师为主。学校将课程与岗位、专业课与思政课融合,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核心能力的直通;将企业工作任务与实训项目融合,实现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的衔接;将课程内容与考证内容相融合,实现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考核的贯通;建立岗位实习与就业融合机制,实现实习与就业直通,确保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
山东工业职业学院打造的“新型产业工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显著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建设水平大幅提高,有效助推钢铁产业升级发展。
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得到广泛认可,学生获各类国家级奖项52项。大型钢企纷纷到校选聘人才,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9.5%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9.8%。学校每年面向全国钢铁行业开展线上线下职工培训,获得中钢协颁发的“特别贡献奖”,为全国钢铁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学校先后荣获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国家示范性职教集团牵头院校、省级优质高职院校、省级校企一体化示范校等荣誉,案例入选教育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获批牵头组建山东省新材料产教融合共同体、山东省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立项山东省首批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
(王振光 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