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随笔】
近日,上海长宁区图书馆的一些新举措新做法引发了不小的关注。据媒体报道,读者可以在手机上预约选座,馆内“阅读机器人”会协助提供借阅服务,图书馆还与学校、书店、咖啡馆等进行社会化合作,打造居民身边的“阅空间”。长宁区图书馆这些创新服务,正是我国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转型的一个缩影。
什么是智慧图书馆?这几年,许多读者都发现,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都更高效、更便捷了。例如,首都图书馆推出“二维码读者证”,凭二维码便可在自助设备上借还图书,通过网站“馆外访问”就可以使用首图的数字资源;浙江图书馆实现了长三角地区社保卡公共图书馆服务“一卡通”,纸质图书在省域范围内“通借通还”;江西省图书馆则采用一系列“黑科技”,打造了“无感借还”服务,读者可以在3秒钟左右完成图书借阅……想象一个更加智慧的图书馆:未来的图书馆也许会实现馆馆互联、书书互联、人书互联,各地读者均可借阅全国图书馆的书刊文献;或许还会对读者“精准画像”,为人们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服务。图书馆将成为每个人身边的书房。
智慧图书馆是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数字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公共图书馆开始“触网”,逐渐实现了从传统图书馆到数字图书馆的转型。而今天的智慧图书馆理念,则是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运用到图书馆的运营与服务中,让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更加智能、更加人性化。
从市中心的大型图书馆到街道社区的小书屋,从传统图书馆到智慧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始终是通向知识之门,是重要的文化基础设施,它们为国家创新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着强有力的支撑。有学者考据,“图书馆”几个字于1899年第一次出现在中文报刊的标题中——《论图书馆为开进文化一大机关》。彼时文字已道出图书馆的重要使命。百余年后,数千家公共图书馆分布在神州大地的各个角落,向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服务,不论寒暑,润物无声。2020年,东莞图书馆的一则读者留言在网络上走红,农民工吴桂春写道:“我来东莞十七年,其中来图书馆看书有十二年。”离开东莞之际,他特意来到图书馆退还用了十几年的读书卡,并写下了一句:“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
“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这是来自读者最大的褒奖与最美的赠言。今天,图书馆是殿堂更是书房。未来,一座座提供智慧的场所,也将越来越“智慧”。
(作者:陈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