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积极回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探索新形势下商学院学科建设和法商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路,采取“理论+实践”培养模式,让学生融入真实的产业场景,强化经管法学科融合特色,着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型”人才。
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学院聚焦数字经济发展,优化学科布局、推进学科交叉,将数字经济纳入学科布局新体系、融入学科交叉新格局。学院着力强化经济、管理、法学融合特色,将数据要素、数字化培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夯实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学科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
学院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与多家企业携手共建、整合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围绕商科教育如何有效服务新时代进行积极探索,打造校企合作新模式。学院先后组织“信息安全”“数字经济发展”等主题座谈会,实现理论与数据的同频共振,提升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匹配度。为了推动专业建设,学院召开审计专博、数字经济专硕等多场专家论证会,围绕课程数字化、课程体系优化、审计专博和数字经济专硕设置、学生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培养等方面议题进行深入探讨,为全面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和学科建设质量出谋划策。此外,学院举办经济学科发展专家咨询会,围绕学科和专业发展关键问题展开讨论,以企业为基础,发挥数字、数据治理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协同作用,加强应用型和数字经济领域的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完善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知识承载主体。学院始终坚持“课比天大”的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基本理念,以行业需求为指导,修订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培养方案,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将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应用于课程教学。培养方案既注重理论教学,也关注数字经济前沿技术的运用与扩展,把打造优质课程作为专业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支撑。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构建“大数据+金融”复合型人才国际化合作培养新模式,实现多门课程的国际课程认证,让更多学生不出国门就能学习到国际化的相关课程,弥补知识体系的不足。通过举行“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构建中国特色数据基础制度体系”主题理论学习会,学院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的方针政策,学习数据产权、流通、交易、分配、治理、安全的基本规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具有特色的数据治理和发展之路。
学院举行“研究生指导教师培训会”“教学督导研讨会”“青年教师座谈会”“本科生学术导师经验漫谈”“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暨教学观摩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聚焦思想引领、课程构建、学业规划、就业规划、实习实践、学术创新等人才培养全过程,就如何完善课程体系、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展开交流与讨论。
开展多元实践活动
数字经济背景下,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培养知行合一的实干家成为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学院以数字经济为背景,顺应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以实践教学为抓手,着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应用型人才。学院与企业联合开展教学项目研究,通过线上线下教学课程设计、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项目,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师生实践素养,为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提供有力支持。学院与小米集团、中核战略规划所等多家单位共同举行实习交流活动,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选择实践课题方向,明确专业实践活动的教学目标,带领学生将理论学习融入社会实践,以专业知识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学院与普渡大学合作开展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大数据认知能力及数据运用能力,弥补技能短板,满足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学院成功举办三届MIB国际商务谈判赛,组织学生积极参加“2022未来国际商务(中文)谈判精英全国赛”“全国企业竞争模拟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室外专项赛”等赛事,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提升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
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学院着力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助力。学院组织学生参加全国高校国际商务论坛学术研讨会,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学术交流机会,增进学生与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沟通,提升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依托学术交流平台,学院举办首届创新研究沙龙、三届“大数据与产业创新国际学术会议”、近三十场“法商学术论坛”,以及数十期青年学术沙龙、专题讲座、主题汇报、专业点评等活动,为师生带来前沿的学术信息及新的灵感,帮助学生拓宽研究视野、提升研究水平。在此基础上,学院还聘任一批优秀企业家担任客座教授,邀请在各行各业取得卓越成绩的校友担任实践导师,发挥榜样的力量,带动在校学生共同成长,打造内部“老帮新”的培育模式,实现内外资源的有效循环。
(作者:巫云仙)